各位好,小生藏書界竹野內豐,今天來談文化這回事。
假設米花市的帝丹小學,因為有柯南這號腳力開外掛的人物,足球校隊稱霸日本;
可是後來米花市由於人口激增(好像不可能,畢竟每天都有人死於氰酸鉀之下),
原來的帝丹小學容納不了這麼多學生,因此米花市又設立了一個新的小學,
就叫帝愛小學好了。(開司就是讀這裡的)
因為是新學校,所以有部份原本在帝丹國小的學生和老師都轉到帝愛小學。
而原本有些有足球專長的學生和教練,也跟著移撥到帝愛小學。
因此帝愛小學的足球校隊也漸漸嶄露頭角,甚至跟帝丹小學平起平坐,在競賽中競爭。
帝丹小學不爽了:「足球項目自古是帝丹的文化,你帝愛少來爭!」
帝愛小學:「足球是你先玩起來的沒錯,但法律沒規定別人不准玩吧?」
帝丹小學:「不管啦,你玩足球玩得好,也證明你是帝丹的一部分而已!」
請問,遇到這麼蠻橫的帝丹小學,帝愛小學應該如何處理?
1.放棄已經快要全國稱霸的足球,不讓帝丹吃豆腐。
2.在足球項目打得帝丹不要不要的,讓帝丹活活氣死還驗無傷。
這是用運動做比喻,文化就是這樣的:
文化這種東西,誰玩得好,就是誰的。
台灣文化,從原住民獻給世界的禮物的南島文化,
到荷西帶進可愛的黃牛,到鄭成功發明蚵仔煎,
到清朝統治長達兩百多年留下大量民間故事,到日本人引進現代文明還有秩序紀律,
到戰後國民政府帶來的唐山戲曲書法武術......
以上政權交替,每個後來的都仇視前面的,
有時多少也嘗試著減弱「前朝」的文化,但還好作用一向並不太大,
這些不同時代不同政權/族群留下的豐富遺產,讓台灣文化繽紛得如此獨一無二。
所以準確地講,「漢文化」只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
就跟同為「漢文化圈」的越南、韓國、日本一樣,
我們有許多共同的食物(如粽子)、語彙(許多越南語、韓語、日語發音跟台語很像)、
節日、服飾、建築等,都是同一個源頭。
這裡面學得最好的就是日本,日本自古就很多學漢字的課本,
例如
http://imgur.com/a/akbDl
http://imgur.com/a/3auxh
日本天皇的年號,還是去翻中國古書來取的,
例如「平成」出自左傳,「昭和」出自尚書,「大正」和「明治」都出自易經。
請問日本天皇有因此有怕過被中國統一嗎?
(天皇表示:「有輸過,沒怕過!」)
日本把「三國演義」發揮得淋漓盡致,從動漫到電玩到商場策略讀本等等,
風潮席捲全球。現在全世界從日本「三國志」電玩認識三國的人,
搞不好比從「三國志」原文認識的還多咧。
日本迷「西遊記」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日治時代生長於台灣的西川滿就翻譯過好幾本西遊記的書。
http://imgur.com/a/Kkpzf
日本電視劇也拍過好幾次西遊記的題材,宮澤理惠還演過唐三藏咧。
(是宮澤理惠本尊,不是人家稱讚她像宮澤理惠的超星拳婦)
(出處 https://youtu.be/BwjumymRMng?t=51s )
然後呢?日本人討厭中國遊客歸討厭,
有呼籲「大家不要玩三國志不要看西遊記」嗎?
部份獨派隨著統派起舞,
統派在那裡搧風說「你要去中國化,有本事你不要過年啊~」
獨派就說「沒有很可以,但你惹不起,恁爸就不過年可以吧!」
統派又說:「你要去中國化,有本事你不要讀古文啊~」
獨派又說:「沒有很可以,但你惹不起,恁爸都不教小孩唐詩可以吧!」
統派又說:「你要去中國化,那就不要寫中文啊~」
獨派:「lín-pē bô kài gâu, giâ k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