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oheik2 (ko)》之銘言:
: 假如,自己念電子學,念到超強
: 像是台大研所電類的電子學都考90分以上
: 但是系排吊車尾(缺少人脈與暗黑心法),應徵不上M,台積
: 那電子學超強還有其他用處嗎?薪水有辦法破百萬嗎?
: 加入大碩,搶補教生意?家教這塊生意如何?
可能因為我電子學沒念多好,
所以我是覺得這門念得好的效益很低……
(不過取代門檻相對就高了,像是跑去蘋果那位就很厲害。)
電類後來跑去走資工路線的不必多說,
電子學對他們根本就不重要,
如果是電類中作數位的,懂CMOS、DFF也就夠了,
對不作類比、元件的人來說,真的是沒什麼機會用到。
題外話,其實在這年代,電機傳統三電都撞到了這問題,
要命的是這三門佔必修學分還佔不少,
許多人都在質疑是否還有列為必修的必要,或是適度刪減或調整為選修。
後來回顧以前念的電子學或AIC,
我認為課本和學校的教法很有問題。
花了非常多時間注重在分析各式功能的電路,
什麼大訊號、小訊號、頻率響應……有的沒的,
簡言之,一直在教我們怎麼將電路「模組化」。
模組化是必須的沒錯,但我認為學習方向不該是從那出發,
應該從系統面的設計、應用端的需求角度回頭看才對,
不在意頻寬,只需要加強增益倍率下,該選擇哪種設計?
或不在意面積、slew rate,能減少雜訊就好,該選擇哪種設計?
又或是需要一個頻寬超大的完美buffer,該選什麼哪種設計?
先知道系統應用上會遇到哪些問題,
需要哪些功能電路來克服或改善,
再去深入研究那些功能電路該怎麼作?怎麼模組化?
不然像過去學了一屁股模組化電路,根本不知道那些要拿來幹嘛?
很容易掉入了見樹不見林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