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語言」和「文字」在傳承上密不可分,
一種語言要能夠「永久傳承」下去,勢必需要利用文字上的方式來記錄才可以,
但是這兩個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東西,應該要分開來看,
就舉新聞裡的越南文來說好了,為什麼越南文要用拉丁文字來記錄?
你知道嗎?過去的安南也曾經用過「漢字和字喃」來表示「越南語」的
前者是「文字」,後者是「語言」,
直到印度支那半島被殖民後,因為歐洲人看不懂漢字,
才把過去傳教士那一套拼音方法拿來當成公文,沿用至今,
所以這套以拉丁文字為基底的「越南國語字」就變成了越南的文字。
那這篇新聞這樣寫「看起來好像越南文」,是要醜化越南文嗎?
他知道歐洲三大文字體系其中之一就是他覺得「是要逼死誰?」的拉丁文嗎?
怎麼不覺得一長串的德文要逼死人?問句開頭要有顛倒問號的西班牙文要逼死人呢?
鬼島家長憑什麼去歧視人家越南文?
還是說歧視東南亞文化已經變成一種家長該教小孩的東西了?
同理,現在外蒙古主要是用西里爾字母去拚寫出蒙語,
東歐國家也用西里爾字母來寫自己的語言、
西歐國家大多也是用拉丁字母來寫自己的語言、
同樣都是用別族的文字來拼寫啊?這有什麼問題嗎?
每個文字都是需要學習的,並不是說你看不懂就說他「是要逼死誰」。
在過去,朝鮮李朝世宗之所以創造「諺文」(文字),
是為了讓平民百姓沒有受過「漢字」(文字)教育的人,
可以利用「諺文」(文字)去「拼音」出韓語(語言),
因為在諺文創造之前,韓國跟越南一樣,只有語言而沒有屬於朝鮮族的文字,
當時的朝鮮民族是使用「漢字文言文」來紀錄他們的語言和文化。
就像日文在假名(文字)出現之前,日本人也是用漢字來紀錄,
從文言文取其意(《古事記》、《日本書記》),到萬葉假名取其音(《萬葉集》)
最後才出現漢字 + 假名(文字)這種拼寫方式。
就像你現在看日文,也不會因為看到裡面的漢字就覺得奇怪吧?
因為這已經變成他們的一種「書寫系統」了。
在當初諺文被創造出來時,上層社會的讀書人曾經非常反對,
因為他們認為不使用漢字後,會和中華文化產生斷層。
(這邊是指唐宋以降的傳統中華文ㄛ)
韓國人開始廢漢字使用諺文是 19~20 世紀的時候朝鮮民族主義興起,
主張和當時頹廢不已的清國劃清界線,發揚朝鮮文化而使用,
正如同以色列人在二戰後發起的復興希伯來文運動一樣,
儘管如此,最近的韓國也有聲音要復興漢字了,這跟韓語本身的問題有關,
這個問題在全拼音的台語裡面也會遇到,後面會說。
回歸正題,現在這些寫教科書的台灣文學界學者和作家主要分裂成多派,
有人認為就算是用台灣普通話書面語書寫,只要和台灣有關的,都叫台灣文學。
有人認為台灣文學就該使用「台灣字」來寫,
因為我只懂台語,所以這邊我只提台語的方面。
這一派的人又分成
1.純粹使用漢字。
從音韻關係(如《廣韻》裡的切音)找回台語的本字,有本字用本字來寫,
沒有的話就採漢字六書造字方法造字或假借。
這個方法中,失敗的叫喃字,就是上面安南過去自己自創的字,後被拼音取代
成功叫粵語,現在香港人和廣東人仍然在網路上使用粵語字。
2.純粹使用羅馬拼音。
因為教會羅馬字在台灣已經使用百年以上了,可以說是成熟的文字了。
3.漢羅併寫。
就像日文那樣使用雙軌文字系統來表意一樣,
有本字的時候使用漢字,外來語、疊音字因為本字沒有或是難考,而使用羅馬拼音。
至於注音符號加方言符號,我現在還沒看過有人純粹就這樣寫文章的?
就先不討論了
這每一派其實都有優點,也有幾個問題,像是
主張1.全使用漢字拼寫的,因為漢字就是漢字,
懂台語又稍微讀過台灣散文或小說的人很快就能上手。
問題就是有些本字難考的需要假借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使用的字,
即使教育部有規定 700 個常用台語推薦漢字,
但因為 700 個真的很少、又沒有強制性推動,
所以常常有一樣的詞在不同作品中有不同的漢字。
而且這種單純用漢字來寫的或許最後還是要用反切、拼音系統來標示其音,
就像大家小時候的課本都是全注音→到有部分漢字和全注音→幾乎都是漢字沒注音一樣
2.主張全羅馬拼音的,因為羅馬字可以拼寫出一套規則所以很穩定(除非是地方口音)
而且有國際音標可以配合,發音有一個標準,
問題就是在很多沒學過羅馬字的人眼裡,因為沒有漢字,很難入門。
3.漢羅併寫的,優點同1.同2.,缺點也同 1.同2.,
(我曾經想過為何過去政府不一同推動相關的拼寫系統讓台文得以久之成習慣,
可能就是讓這些人繼續吵繼續分化,讓台文沒有統整的一天吧。
但即使如此,一個文學的推動仍然需要大家的參與,有人願意寫,總比沒人要寫來的好。)
最後,我想提一下漢字在世界文明上的特殊意義。
如果你一直把「漢字」當成一種語言(紀錄現代標準中文)的話,
理所當然地認為用漢字來寫台語不倫不類,
或是繼續認為台語本身就沒有文字。
「漢字」對於東亞文化圈來說,應該是一種語言「容器」,
他在不同的文化和語言裡都能表達不同的意思和發音。
語言是會跟著歷史發展改變的,漢字他不像西方拼音文字一樣足以表音去創詞,
他一直以來都是表意的。
就像明朝後才終於發現「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
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代漢語(這邊都先指中原雅音,不然講不完)、
到現在的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的發音都不一樣(這故事很長,有機會再說),
但是一個有點讀書的人去故宮看唐代書法或碑文你還是看得懂對吧?
毛公鼎那種的不保證每個人都看得懂,但是加上注釋的話你還是知道他在寫什麼對吧?
這就是漢字神奇的地方,一個讀過書的人,只要看得懂字體(不要什麼草書之類的)
就能直接閱讀以前人留下來的書或是碑文了,
和西方一比,古英文光是拼寫法現在以英文為母語的人士都看不懂了,何況懂意思?
同理,台語如果用漢字來記錄的話,不妨把他當成一種容器來看待,
所以不要在覺得什麼漢字表台語不倫不類了,只是透漏你的無知而已。
感謝你看到這裡,希望若你的母語是台語的,可以對你的母語有較深入的了解,
如果不會說、或是忘記說的話,希望你能會去找你阿嬤阿公老爸老母重新學一次,
如果會說的話,請以後好好的教你的小孩或是朋友們,不要讓母語斷在你這一代。
如果你的母語就是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了,能夠一起來保存台灣的文化。
如果你的母語是客語或原住民語的話,他們現在也有推行相關的書寫系統,請好好學習,
以下每10推50p,發完本文P幣為止,就當捐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