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文創 光華商場書店老闆想改行
2017-02-12 22:04聯合報 記者魏莨伊╱即時報導
「文創是什麼?是書嗎?」過年前採訪書店老闆,乍聽這句話令人相當驚訝,但這位光華
數位新天地內的「藝園書店」陳老闆,一生守著父親交棒的老書店,滿腦子書經,卻對
500公尺外華山文創園區相當陌生,他談起這個從賣書起家的商場充滿感情,但感嘆大環
境難做,近20家書店這8年內關光光,只剩3家苦撐,連他也萌生「改行」念頭。
早期光華商場還有不少舊書攤,從二手書、漫畫到雜誌應有盡有,民國97年被市府安置在
市民大道的光華數位新天地後卻節節敗退,近20家書店僅剩「藝園書店」、「文豪書店」
和「海川二手書店」3家。
有經營30年二手書店老闆分析,主因是店家都轉做3C,利潤高很多,比起做到汗流浹背染
上職業病,還成天綁在店裡,乾脆「改行」更划算;此外,光華一間店面只3坪大,擺書
種類少,難吸引淘書客,現在逛3C的人潮購物目標不同,市場型態逐漸轉型也不意外。
「我們做這舊書很辛苦,挨家挨戶去收書。」藝園書店陳老闆(50歲)從小耳濡目染,退
伍後沒當過職員,直接學做書生意,父親交棒後,他一周六天顧店,指著「到府估價」的
招牌直喊累,因台北市很多4層樓老公寓沒電梯,收一趟書常要來回5、6趟,收久了便手
麻、腰痛染上職業病。
陳老闆說,從父輩接手書攤生意,這塊招牌營業超過一甲子,但父親老了,現在年輕人又
不看書,讓他萌生改行念頭,「最快一年,書賣完,我就要改行賣電腦了。」
陳老闆回憶,追本溯源,光華商場的書攤,都來自50年代老台北的牯嶺街,當時牯嶺街聚
集上百家舊書攤,天天擠滿人潮,汗臭、書香水乳交融,見證知識起飛,也從陳老闆的故
事,看見舊書攤碩果難存的景象。
「文豪書店」也是從牯嶺街時代操業至今的老字號,老闆潘炳誠(53歲)30年前從父執輩
手中接棒,笑說夫妻倆清心寡慾,店租每月1萬上下「生意剛好打平」,夠生活就好,打
算做到不能做為止。
「海川二手書店」則努力求生存、拼轉型,蔡老闆說,海川是茉莉二手書店的發跡地,他
現在獨立經營,曾評估網路服務太耗費人力成本,乾脆不做,守著小小3坪店,講究書籍
流通,架上擺3個月賣不出去就要丟棄、汰舊換新。
蔡老闆透露,書市近年萎縮嚴重,「進10本賣3本就很不錯」,剩7本做特價、再不行就拿
去資源回收,因此進書要靠多年經驗,了解書的生命週期,用觀察和敏感度來經營。
https://udn.com/news/story/3/2280707
心得:
閒談這則新聞中的人事物
1. 藝園陳老闆在近二十年前舊光華橋時代,門口擺設老電視放在書架中間
你不打擾他就看電視,就已經是這家店招牌了,店內有些文史書籍的封皮壞掉
以米黃色紙包起來就能賣。光華舊書攤十多年衰退就這間在內的少數延續迄今
看來光華商場的書攤真的已走至末途
2. 年輕人相對較少看書不如說數位化時代後整體而言買書的人的確減少
真正的問題是,所有舊書店困境在於很難有夠吸引人的~~新進舊書~~
持續吸引來店顧客目光進而消費,光華店面小也是重要因素
放不了多少書,過去還有十幾二十多間以上,書蟲還能多逛幾間找到想要的書
現在剩下三四間根本沒有這樣的群聚效應,自然惡性循環
3. 海川蔡老闆提到進十本賣三本就很好,個人經驗是,舊書店十本進來的
專業書一個月內能賣兩本就阿彌陀佛,非專業的休閒商業等書籍
能賣一本,呵呵笑了。所以嫌舊書店收購價格低
舊書店真正擔心的是收進來賣不出去,屯書成本過高
這要細算,是不得了的數字
簡短聊,細談還有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