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navy.
語言就是擁有陸軍和海軍的方言」
——Max Weinreich(1894-1969) 魏因賴希
我覺得有些人一直對「台語」、「客語」、還有所有的原住民語感到很有意見,
所以就讓我們就來談談「語言(language)」和「方言(dialect)」之間的關係八。
如果我們仔細的看歷史上的人類社會、政治、和語言的發展,就會發現
不管是「國語(national language)」,或是「標準語(standard language)」、
或是被稱做「官方語言(offcial language)」的這些定義和名詞,
他們本身就是架構在一種「官方」強迫/半強迫式(甚至可能有法定)的標準之上。
既然我們都知道所謂的「標準」是人訂定的,
那麼如果人類社會自由發展而沒有政府的介入,
自然而然就不會有「國家的」、「標準」、「官方的」這種概念產生的,
因為不同的語言只要使用的群體可以互相溝通,就應該被視為一種使用中的現在式。
在現今漢語語言學的領域裡面,
依然對於是否要把主要的粵、贛、吳、客、閩、湘等地區性語言(local language)
稱為「漢語的方言」還有很大的爭論,
甚至連何謂「方言」、「方言的定義到底是什麼?」都還爭論不已。
不如說,現在「方言」的定義已經不僅僅是語言學的定義而已,他還和政治有密切關係。
如果把它定義成「差異較大,不能互相溝通理解的語言」的話
那我不就可以把所有的印歐語系通通叫做英文的方言了,夠國際化了八?
如果我們把方言定義成「兩種差異較小,且基本對話能互相理解的語言」的話,
(像是日本的近畿方言和關東方言等等,他們可能只差在結尾用法)
那很明顯的,一個只會講現代標準漢語的人,和只會台語的人,和另一個只會粵語的人,
這三個人湊在一起很明顯的完全無法進行對話,只會鬼打牆,或是做一些詭異的肢體語言
或是一直傻笑(畢竟人家說笑容是最好的國際語言嘛是不是~)
從這一點來看,方言的定義輕輕鬆鬆的就被打破了,他們很明顯是自成一種「語言」了
那麼如果,他們最後一定要想辦法來溝通的話,會用什麼辦法呢?
等到需要溝通的時候才來學習對方的語言,看來是一定來不及了,
於是,他們就只好用鄉民們最討厭、認為很沒用的「文言文」來溝通。
畢竟,既然口語上的溝通無解,那麼就只好用共用漢字的書面語言了對吧?
在過去,連很會的秦始皇都只敢要求「書同文」,而不敢要求「語同言」這點,
就可以知道其實人們隨著分布的地方不同,其語言的差異會大到連中央都無法去控制。
當然啦,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過去的仕紳階級確實有把所謂的
「中原雅音」這種堪比英式英語一樣聽起來潮爆的東西當作學習的對象,
但是這個「雅音」其實也不過是當時朝廷的地方「方言」
(這邊是要用來反諷把台語那些當成方言的人的說法,正式一點其仍然是一種語言沒錯)
儘管如此,在兩廣地方、或是兩江地方、邊疆地區的官員可能還是不會講京城的語言,
但是卻可以利用「文言文」這種書面語言來和皇帝上呈消息等等,
而皇帝也可以用文言文來回覆地方的官員。
(關於漢字的厲害之處可以看我上一篇寫方塊字的文章,看一下嘛QQ)
所以電影裡面常常看到京城的皇帝下了一道聖旨,
從京城遠赴而來的的信使到遙遠的邊疆「宣讀」聖旨這種畫面。
仔細想想其實根本不可能出現,因為邊疆的官員可能聽不懂京城的語言在說什麼鬼,
他們還是靠直接閱讀聖旨的文章來知道皇帝是要把他調回來京城還是要砍他的頭。
回到正題
「片語(dialect)」和「國語/標準語(national lamguage)」這樣的差別,
是一種政府欲將國家建立在「一國、一族、一語」這樣的統治架構下才產生出來的說詞,
就像清末梁啟超想要復興中國民族主義來救救當時被西方虐菜的大中國,
主張效法西方國家,建立一國(清)、一族(中華民族)、一語(北京官話)基礎一樣,
在這樣的想法上,怎麼可以允許我泱★泱★大★中★國有多種語言的存在呢?
所以自然而然,此時剛接觸到西方dialect概念的他們,
就把那些非北京官話的語言通通稱作「片語」了,
(但是這不能怪他們,畢竟那個時代不像現在漢英之間的翻譯、字詞涵義已經相當明確,
有許多的詞義在沒有深入了解之前就擅自被移花接木了,就像「龍」跟「dragon」一樣)
就像現在的現代標準漢語(中國叫做普通話),其實也是基於北京官話發展出來的,
那麼這個北京官話不也是北京地方的片語之一嗎?
怎麼這個時候就變成了國語/標準語/官方語言了?
還記得一開始的那句話嗎?
「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navy.
語言就是擁有陸軍和海軍的方言」
——Max Weinreich(1894-1969) 魏因賴希
我想很明顯的你就知道為什麼了,定義什麼的,一切都和政治息息相關啊。
近期隨著正興起的一股鄉土教育、尋根、說母語風潮等等,
(不過還是希望不要只是一時興起就好)
依舊不停地強調「台語、客語只是方言」、「學母語不夠國際化」等等來貶低、毀謗。
我必須一再強調,「語言」的本身是沒有高低水準之差的,
覺得講台語很俗、講客語很難聽、講原住民語很落後等等的刻板印象,
這通通是一種政治上、教育上、社會上、傳播媒體所帶來的的淺移默化。
我的想法是,政府推動或提倡「國語運動」確實有其需要性(但不是必須的喔!),
因為在現在這個資訊快速傳播的年代,口語傳播的速度遠遠快於書面,
所以如果還像過去那樣通通用書面語來傳達消息的話,很明顯地可能會來不及。
但是我想瑞士的例子可以提供我們一個很好的借鏡:
在瑞士,為了避免各語言區起爭議,通通規定德、法、義、羅蔓什語為官方語言,
他的官方正式國名甚至為了公平起見用了都不是官方語言的拉丁語
取作Confœderatio Helvetica(CH),
瑞士人從小雖然都居住在不同的語言區(法語區啊、德語區啊、義語區、羅語區啊)裡,
但確能彼此接納、互相學習來自不同語言區的語言,
如果把這樣的的想法套回來到原本的「我要說說國語不說方言」裡,
這個「定國語」的需要性是否有強到需要去打壓、禁止、汙名化另外一些語言呢?
我想是沒必要的。
台語、客語等不該只被視為一種方言、而應該被正視為一種語言,
整個社會也必須正視原住民母語人士逐漸流失的警訊,
最後,更必須加強告訴小孩子「不要歧視任何語言和使用者」的基本觀念,
我想這樣比推動「國語運動」有意義多了。
http://i.imgur.com/rI4bfq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