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邯鄲學步的道理
近期吵得很激烈的年金議題, 經濟產發, 一例一休勞動條件
只見蔡英文政府焦頭爛額
但奇怪了, 你為何就不能直接把外國制度抄過來就好了?
自己悶著頭在象牙塔裡改出個四不像制度,
真的實施起來根本窒礙難行, 明顯顧此失彼
原因就是改革需要面對變化衝擊, 在根本環境條件不同的兩國中,
執行者會擔心直接拷貝後, 可能出現的風險, 因此通常只敢從現行狀況下緩步修正
這也是如果就是鐵了心要改, 那麼單純一例一休確實比兩例與七天假衝擊小,
於是在規範前, 你可以看到資方也支持一例一休,
而在野黨與勞團, 就做進一步加碼爭取
壞就壞在蔡英文政府舉棋不定, 最後強行塞入加班費與強制休的規定,
一切就開始亂了套,
經過簡單的人力工時估算, 就知道若買氣不變物價要漲, 這首先落實在運輸費用上
於是不只人事成本, 還連帶運貨成本的增加, 更進一步拉高物價, 形成連鎖效應
結果消費者端看到物價漲成這樣, 買氣收手, 沒人買就沒了現場端的人力需求
於是勞工也領不到加班費, 而這就是停滯性通膨
一例一休引發的停滯性通膨問題, 相信對蔡英文政府起了警示作用
於是其後許多激進策略, 都有縮手降低籌碼的跡象
法律不是滿腔理想熱血就夠了, 改革前的預設目標需要具體,
改革後的評估與修正, 要讓反饋進入決策系統,
反覆修正直到達成目標數字, 才能成為穩定的系統
這是所有理工人都會有的回授系統概念,
在法律社會學科出身為主的台灣政府, 有這樣的觀念嗎?
開頭寫道邯鄲學步, 其實人類嬰兒學步時, 就具備反饋修正的能力了
真的執政了, 行政立法一把抓, 權力都到手了,
反而會失去最基本的自我修正能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