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我稍懂
雖然林北是電資類有說錯請見諒
家裡也是粗工啦
由於常態維持大量正職工人成本很高
加上工期不一
所以大公司考慮靈活性和成本 會逐漸派遣化 組織分工細化
只留下設計等核心部門
這有點像半導體業生態鏈
所以這個趨勢下
一般垂直整合的大型建設公司很難維持
無法像中國國營建設公司 如中建
大陸基本上則是認為國內未來仍有需求
所以他們 想維持實力 改成輸出海外
這個方向就和台灣不同
一般國家沒有特殊長遠國家戰略考量
都是按照市場機制走
所以說會逐漸變成分包
大包單位接案設計標工程
偶爾搞個政商勾結
然後會有中包 下面也有 小包商
理論上這樣會是最合乎效率的
但 現實上是反過來 先定價搶案
再回過頭去降成本
所以當然問題就出來了 會導致工安缺失
這麼彈性的結構下工程應該也不致有問題才對
但監管法規 實施方式並沒有跟上
你中包找 小包的過程
小包可能是有案就接 他們本身只是代工
對法規 工法並不會特別去細究
而且這就只是一個案子罷了
現在人力又短缺 他們可能隨便應付就過了
究責能力不高
這就不會影響底層的生涯發展
而且成本也低 不可能多花時間在教育訓練上 因為這是要花額外時間的
案子都做不完了
所以要改善的是 直接對分包制度做定義
把中小包抓去教育訓練
要去規範派遣工安人員
尤其是那些到處接案 沒辦法用組織去框的人力
一般小包商也沒什麼唸書 跟上法律上的工安規範不容易
現在大家都是臨時找人 也就是臨時工
有人能做就已經很好了
臨時編成的 小團隊 你要怎麼去管理
可能這個案子結束就散了一半了
但你說臨時工可替代性雖高
它也是需要一陣子專業訓練的
政府的監理單位要去看 調查
一個案子的實際施作合理 人力和工時
用統計數據應該可以去抓出不合理的單位
那麼可以知道哪些單位施工應該是用了多少臨時工 黑工 無法被監管的
要求每個工人都有被納保
有一定的工安 訓練
成本過低 工程財務結構不合理的
也應該挑出來
主要的一方面是在工安和品質 下手
實際上還可以抓貪打黑
這一塊其實要深究的,話
是可以從根本順便把很多台灣的老問題解決的
希望可以有更多人來回文討論這個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