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市區的德國聯邦促進就業局布蘭登堡分局查詢室,一位媽媽和九年級中學生專注地
盯著電腦螢幕,男孩念的是準備升大學的文理中學,他一臉稚氣、長著雀斑,「明年要交
實習作業,我必須完成兩周的實習,所以來找看看有沒有實習機會。」男孩對旅遊活動有
興趣,想找這方面的實習機會;媽媽在一旁抱怨,「這類實習機會太少了。」
社會需要各行各業
擁有海德堡教育博士學位的工研院區域研究部研究員王寶苑表示,務實而理性的德國人深
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就業,對社會有貢獻,一個完整的社會必須由各行各業組成,不應
只有大學生;德國極為重視職業教育,在德國,只有三分之一的年輕人會讀大學,三分之
二則會進入雙軌職訓,接受該行業所需專業技能的培訓;包括工廠裡技工、銀行裡行員秘
書,都是由雙軌職訓培育出來,並成為德國社會中堅分子。
德國教育制度是在小學四年級時就進行分流,
畢業時小學老師依學生課業及學習表現,成績佳者,則被分流至文理中學,
著重學術養成,培育上大學專才;
小學課業成績屬中庸或低者,則分別引流至實科中學或
主幹中學,這兩者都是進入技職體系,學生大約十五、六歲時必須選定自己發展的行業。
台經院副院長龔明鑫表示,小學四年級就決定發展方向,這看似殘忍,
也是讓孩子及早認清,不是每個人都應該念大學,而是朝自己適合方向發展,
發光發熱。
事實上德國在中學階段,不斷透過各種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與目標。
教育部職業教育及終身學習司長哈格(Kornelia Haugg)表示,在七年級時,
會對學生進行潛力分析,發掘學生長處,舉例來說,有的人是德文、數字表現差,
但動手能力不錯;她舉例,潛力測試的題目是,要一組年輕人,
運用各種材料,布、紙等將雞蛋包起來,最後丟到地上而蛋不會破,就是藉此過程來觀
察學生的反應。
實作找尋職業興趣
她表示,德國經驗是,透過實作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中學階段提供三到四次實習
機會,讓學生透過動手做來找尋職業興趣,學校也會從企業或培訓機構得到回饋。生態職
訓中心(GFBM)也經常配合學校舉辦實習活動,例如,會開放十歲左右的孩子到廚房去幫
忙,開放讓學生實習一、兩天,實際了解工作內容。
德國聯邦促進就業局布蘭登堡分局官員卡德勒(A. Kadner)說,在中學階段,學校每年
帶著學生到促進就業局上課,了解就業市場狀況,包括那些熱門行業,薪水大約多少等等
,讓孩子及早了解就業的重要。
弗萊海特(職場陪伴員):我總是對求職者說:「做你喜歡做的事,只有在自己喜歡的行
業,才有可能做到最好」。 特派記者鄭超文/德國攝影
分享德國及早對孩子進行職涯教育,最終目的是要引導孩子找到職業興趣與目標,以利將
來就業。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父母普遍尊重孩子的決定。
父母尊重孩子選擇
在台灣,教授或研究員父母親並不容易接受小孩念技職;德國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柏南可(
Karl Brenke)有三個孩子,其中一位男孩念了技職體系開了小商店。他還有一個女兒大
學念了一、二年,想改學畫畫,他對女兒說,「畫畫可能會找不到工作」;女兒還是去畫
畫了。他說,「我尊重女兒的選擇,職業要做得快樂,硬逼他是沒有用。」
四十六歲的弗萊海特(Heike Freiheit)是一名職場陪伴員,她的工作是幫助就業有困難
的年輕人找工作,她也是個母親。她總是對孩子們說:「要做你喜歡做的事,只有在自己
喜歡的行業,才有可能做到最好」。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7656/736941
5.備註:
一堆腦殘左膠 到現在居然都不知道德國是菁英教育 或說歐洲一堆國家都是德國制度
小學就按成績分流 瑞士小六就強制成績分流
整天以為歐美都是 美國那套快樂放牛吃草學習制度
結果美國教出來的平民大眾 有80%是連基本知識能力都沒有的腦殘
連算術都不會 當收銀員收銀機壞掉 找錢都有問題
美國那套就是只能成就少數菁英
普通人當白痴 整天吸毒酗酒開趴嗑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