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堆外行記者在那邊亂寫
以為央行賺錢是多好的事情
連外匯存底也搞不清楚
央行貢獻國庫太多是不合理的,
正常來說,每一種投資商品(外匯也算是一種)有賺有賠是很正常的。
看到外匯存底高,國人通常覺得這是央行總裁的優異表現,
外匯存底就是與外國人做生意所產生的預備金,比方說美國的客戶交易時,台灣收美元
可是美元在國內無法交易要換成台幣,而台幣要有個源頭,這個頭就是中央銀行
中央銀行換給你多少台幣,就代表他有多少台幣負債,
而這些他收進去的美元就是外匯存底。
從資產負債表的角度來看,央行的資產與負債一開始是0。
等於是完全沒有的,但因為有外匯存底的操作,會使得資產增加。
今天台灣央行幾千億的外匯存底,主要功能有幾項
1.為了維護弱勢台幣
弱勢台幣並不是只有出口商得利(弱勢即為台幣實際價值被低估),
台灣擁有最多的台幣負債是中華民國政府和中央銀行,
這兩個新台幣負債最嚴重的組織需要用弱勢的台幣維繫債務高漲。
台灣政府的赤字靠著全是央行的貨幣操作才能讓國家減緩負債的衝擊。
當年蔣碩傑再講五鬼搬運,就是用這種方式掏空整個台灣的購買力
回過頭看
台灣出口若是真的需要靠弱勢台幣,
去對照韓國十年前出口值對照現在,使用緊釘美元的台灣香港,
反而是亞洲四小龍出口成長最少的。
而央行採用弱勢台幣等於釋放了大量不合理的台幣資金到市場,
為了要讓匯率弱勢,必須印台幣來釋放到市場,
長期就造成台灣兩股通膨力量非常嚴重。
1.房地產
2.股市
台北股市平均本益比在20以上成因有很多,其中一項就是這個,
而房地產的資金進去推升通膨以後,壓縮掉了台灣人的可支配所得,
這點是可以想像的,買房子保值幾乎是台灣人根深蒂固的觀念,
如果不用租,而改用買的30年以後房子就歸我了。
在這種想法下,省吃儉用就是為了那間房,
但通膨泡沫崩潰的時候,全球進入通貨緊縮時,銀行開始抽銀根的動作,
影響到很多人的生計,當裁員整併開始連工作都沒有,哪裡錢繳房貸?
自從QE後全球的金融穩定度越來越差,花錢繳房貸若是無法保證,
能夠三十幾年維繫同樣的工作條件,房價維穩,
只要房價崩跌就是買到資產大幅貶值
最後房屋會被法拍,負債不會貶值,但資產會貶值,持有資產就是持有風險的一種投資方
式,只要是投資就有賺有賠,有貸款的房地產跟融資的股票風險的比例絕對不是一般大眾
想的那麼單純。
央行很難把匯率回復正常了,因為當匯率升值個幾%,去算一下央行淨值會超額,是無法
回頭的一種金融操作,所以只能藉由釋放更多新台幣來達到降債的目的。
這樣的假象繼續維持,資產價格就會繼續通膨,直到泡沫破掉那一天
那才是苦日子真的要來的時候,要加速這樣的現象,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升息循環
銀行抽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