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去中國工作?」不只是經濟選擇
https://goo.gl/PjBXyp
老同學去中國工作了七、八年,回台灣約了大夥見面。他說前幾天剛下飛機,還沒回家就
先去小吃店一解鄉愁,吃完準備結帳,問店員:「你們這邊可以刷銀聯卡嗎?」「不好意
思我們只收現金。」「可以刷其他信用卡嗎?」「不好意思,只收現金。」
「奇怪,又不是路邊攤,為什麼非收現金?大陸方便多了。」老同學對我們說,當時他在
心裡小抱怨了一陣,因為剛下飛機,身上沒帶新台幣,幸好那天妹妹有來接機,這餐就讓
妹妹請了。
聽同學說了這個小插曲,我腦裡突然出現既視感,這就像二十多年前,留學美國的叔伯長
輩回台省親,常常脫口而出自己不習慣台灣的這裡那裡──那些「不習慣」都只是些小地
方,比如付款,路況,排隊方法,或電視台。
我並不想落入價值判斷(究竟收現金還是手機支付比較好,台灣還是中國好)的陷阱,老
同學的「不習慣」給我的啟發是,他已經習慣了另一個社會的運作模式,另一種生活的進
行方式,多年來在對岸的工作與生活,讓他脫離台灣社會的日常,不再習慣那些關於付款
、路況、排隊之類的小事情。
這讓我開始想,過年時許多長輩會問你,新聞裡工商大老質疑年輕人:「市場大又賺錢多
,你們為何不去中國工作?」的時候,總把這問題當成一個經濟選擇(為何不去賺錢),
但實際上,出國工作從來都不只是經濟選擇,更是影響未來生活型態、文化習慣、交友狀
況與婚姻關係……等加總起來,對未來人生的一種選擇。
去中國上班,和中國女孩結婚
比如說,我那些去中國上班的學長同學學弟,幾乎都和中國女孩結了婚。
身在台資銀行中國分支機構的學長,當初說他理想的女友是蝴蝶姐姐(那時還沒改名愷樂
),後來娶了個廈門姑娘。大學時代和好多女同學曖昧卻從不承認有交往對象的朋友,後
來到蘇州上班,去代工大廠財務部門之前,曾說他賺幾年錢之後一定回台灣交女友,最後
我在臉書看他貼出中國的結婚證(紅皮金字的證書我第一次見識)。另一個高中同學,則
是和大學時代就到中國讀書的台灣女孩,在上海節了婚。
和哪國人結婚沒有好壞之分,只能說我們未來人生關心的事會有一點區別,好比住所選擇
、子女教育需求、對空氣品質的描述方式等等,這些小地方。
同學回台灣時,一夥人曾搞懷舊約了KTV唱歌攤(看能否找回一點青春時光),閒扯喧鬧
的部分大致ok,一點小尷尬是,我們唱的流行歌他high不起來,因為沒聽過,他唱對岸火
紅的作品也有些冷場,因為我們不知在紅什麼。不起眼的所在,出現一點文化差異。
當兵同梯去了中國,回台灣時問我,欸,民進黨幹嘛弄一個時代力量出來,到底在搞什麼
?可能他離台後update速度不夠,我開玩笑說民進黨搞不好會被時代力量搞死,你反過來
看也不錯。一點小話題,出現了資訊差異。
認真說起來,都只是些無傷大雅的小地方,卻累積成不同的文化經驗、生活習慣,以及日
常的進行方式。
製作預算高九倍,要不要過去?
當然朋友會問我,欸,你寫文章的,中國市場大,你要不要去中國?
當編劇的同事跟我說,現在中國做一集三十分鐘節目的製作預算,在台灣要拿來做三集九
十分鐘。三三得九,預算差距九倍,也難怪影視圈的工作者要去對岸討生活。從前我覺得
台灣節目有夠難看,難道製作人員都是笨蛋?等到真的認識從業人員,才發現他們各個都
在燃燒生命,寫腳本到凌晨三點,早上九點就要回訊息,從早到晚一天要錄五集,見面時
還對來賓非常有禮……這樣的工作條件,當我聽到他們決定去中國打拚,只能真心給予祝
福。
其他產業我不確定,但我知道,寫作這行業,和創作者身處的社會、文化、生活、日常與
習慣息息相關,作品反應社會與時代,作者離開了一種生活方式,作品也難以維持和社會
的連結。當然也有當一個「國際人」寫「國際通用」作品的例子,不過我更想多了解自己
成長的環境,和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多一點互動與理解,從中產生作品。
我不去中國工作,或我不去其他任何國家上班的理由相同,一方面是所處產業的特性,另
一方面,也因為那不是簡單的經濟選擇(出國賺錢),而是對未來人生的綜合選擇──說
巨大一點,那是你想要的生活型態、文化習慣、交友、婚姻與親子關係的選擇;說小一點
,那就是你想在KTV唱什麼歌、跟誰談戀愛、吃小吃怎麼付款……這些小事的選擇,如此
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