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的共識是
兩岸官員見面時
你不提中華人民共和國
我不提中華民國
人民往來
你可以在台灣發台胞證
我可以在大陸發入台證
兩邊都不用護照
有興趣可以google入台證的圖
上面有大大的中華民國國旗
還有中華民國字樣
這些是一中各表的實踐
蔡英文根本不敢突破這框架
不然哪位可以告訴我
蔡政府哪個具體言行違反九二共識的嗎?
中華民國一國兩區憲法乖乖遵守,
九二共識不敢說(說承諾不變,92共知),默默做。
到WHA難得有國際舞台比馬政府還孬,台灣一字不提,宣稱我們是中華台北人,沒有矮化
。
兩國論也完全在民進黨消失了,不是嗎?
※ 引述《fta168 (55)》之銘言:
: 反駁混淆說 馬英九:一中原則就是一中各表
: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international/20170310/107
31
: 2017年03月10日09:53
: 前總統馬英九華府行最後一天與媒體茶敘,首度針對民進黨批他混淆「一中原則」與
: 「一中政策」回應,表示一中原則是議題,而一中政策是看法:「客觀存在是中共有
: 『一個中國原則』,但是我們對它的看法構成我們的一中政策,而我們的一中原則就
: 是一中各表,其實沒什麼好爭的!」他認為中國提出「一中原則」,而台灣則以「一
: 中各表」回應,是雙方都接受的,因此才會有九二共識。
: 馬稱過去大陸常講老三句:「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
: 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一省或一部分」,這三句話是「一中原則」內涵,「但
: 我們怎麼看?兩岸都同意一個中國原則,但雙方賦予含義各自不同,且雙方可以口頭
: 方式各自表達」。他以在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發表的演說副
: 標題「一中原則的再檢視」,強調一中各表與九二共識,透過2008年胡錦濤與當時美
: 國總統小布希的通電,也再一次支持他的看法。
: 馬還引卜睿哲所言「你們兩岸關係不要讓中共對於統一絕望」,並強調這點非常重要
: ,過去他任內主張「不統、不獨、不武」,但一直都沒有排除統一選項,他認為在意
: 見分歧階段討論這議題沒有好處,至於何時啟動,端看雙方何時消除歧見。他說維持
: 現狀、尤其是一中各表還是台灣目前最好的策略,儘管中美近年勢力互有增長,但不
: 涉及到結構,只要在九二共識前提下,美國對兩岸關係也十分滿意,台、中、美採取
: 了一種「三邊平衡」的政策,馬習會程序協商後美國即刻收到雙方告知訊息,點點滴
: 滴中累積互信,「從事一個政策前考慮到其他方面的反應,成功機率比較大」。
: 對於國際針對「一中各表」的看法,馬說國際上173個與中共建交的國家中,有36國
: 未簽聯合公報,其中簽署的137國也不見得完全接受其一中原則,當中有52國完全承
: 認(recognize),而包含美國在內有29國用「模糊用語」看待中共對台灣的主權主
: 張,有121國未針對中共對台灣主權表達意見,占70%。
: 「國際認同一中各表,因為重
: 視台灣重要性,Taiwan does matter(台灣的確重要)!大家要跟我們打交道,你
: 要保持一個空間給他,否則怎麼打交道?」他說,在「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
: 認」架構下,能解釋許多實際現象,而不影響大家本來各自主張。
: 馬認為在他任內是台美關係最好的8 年,也是兩岸關係最好的8 年,就是因為「抓
: 到了大陸的憂慮」:「我們給他的承諾就是不會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台灣獨立
: ,這樣完全不會影響我們主權,願意與我們免簽的國家越來越多,中華民國做一個
: 主權國家受到尊重只有更多、沒有更少,如果說馬英九親中賣台,為什麼蔡主席競
: 選時還說要維持現狀呢?維持親中賣台的現狀嗎?顯然不是嘛!」他強調兩岸雖不
: 至「熱對抗」,但從「冷和」到「冷對抗」關係繼續惡化,長遠來看對經濟、政治
: 皆不利,台灣的生存要靠自己找出生存空間,不能光靠別人施捨,也要靠自己想出
: 方法來平衡這些利益。
: 「我任內8年兩岸關係從幾乎快要冷戰拉回到和平繁榮的現狀,但8年時間很長,大
: 家有點視為當然,好像不管誰來做只要維持現狀都能做到 !」至於兩岸互動誰該先
: 出手?馬英九表示這問題他已透過WHA大會議題回覆「雙方都遭遇到H5N6禽流感侵襲
: ,過去經驗如能彼此取得毒株疫苗研究,對相互幫助很大,這是很重要的一關」。
: 他也以孟子「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再度呼籲中國能以天下蒼生、兩岸人民為念
: ,基於人道考量目的,協助台灣參與5月的WHA大會,「如果這時釋出善意,相信會
: 獲得台灣的回應,總要有一邊開始,不能大家都在等對方」。對於「一中政策」與
: 「一中原則」之爭,前駐美代表沈呂巡在場也忍不住表示:「現在的政府應該對外
: 大聲講,說中共講的對於台灣主權說法並非既成事實,國際上並未完全接受此定義
: ,要批評應該對外大聲講,不是對內批評!」(丁維莉/華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