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crevecoeur (J. Crevecoeur)》之銘言:
: 中國一直是世界體系的一環,但是比較世界歷史來說似乎長期是不贊成貿易的
: 雖然明朝似乎特別持這樣的政策,但也鮮少看到皇帝鼓勵人民向外經商
: 即使怕人民勾結作亂好了,但皇帝敢這麼做的本錢何在?
: 像是歐洲諸國,阿拉伯王朝,東南亞諸國等強盛的帝國都以商業聞名
: 歷史上中原周邊諸國如吐蕃,西夏,遼也不敢不來中原貿易
要從兩個面向去看,一是文化,二是經濟
從文化的面向,中國自漢朝後獨尊儒術,
而儒家自古就灌輸人民華夏蠻夷這種觀念,
就是中原以外的地方都非我族類,天朝上國要麼是賞賜別人,要麼別人來進貢。
二是經濟面。
中國是以農立國為基準,在工業革命以前,
豐富的物資使得中國沒有必要去與其他國家做生意,
光內部市場就十分龐大了。
歐洲國家一開始也並非都需要做生意的,
特別是羅馬帝國時期,因橫跨的區域多,糧食及手工藝品在當時也屬豐富,
不大需要發展商業。
重商的國家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物資不足及臨海。
比方希臘時期的城邦,窮鄉僻壤的,你不拿城內的商品去換糧食,
是要他們餓死嗎?
臨海的環境有助於向外發展,海運的吞吐量也較陸運多很多,
自然容易向內發展腹地,形成以港口為基礎的生活圈。
阿拉伯因為人口眾多,特別是飲食文化的影響,
對香料的需求遠較其他國家來的大,所以必須發展貿易確保香料不斷貨。
大航海時代的歐洲諸國,特別是英國及荷蘭,
也是不做貿易就會讓國內人民餓死的國家 (歐洲最大糧倉是法國,但英法是世仇)
這些國家必須確保充足的食物及武力,也是非發展商業不可。
要說最禁商的朝代,清代尤其嚴重,明朝次之。
這些朝代除了有防亂的需求外,最主要的是儒家文化深植於每個人的心中。
但中國不是沒有鼓勵商業的朝代,如元朝地大物博,
必須靠商業活動維持帝國內的物質流通性,沒有儒家賤商的束縛,
元帝國時期的國內外貿易是非常可觀的 (角色類似於今日的美國)。
所以總的來看,商業發展都有其背景,
文化和生存上的考量還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