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 聯合報
2.完整新聞標題:
※ 文創後遺症?學藝術的都改賣咖啡開小店
3.完整新聞內文:
台灣文創喊了多年,始終遭批太商業。學者對台灣文創發展現況各有不同意見,藝術家姚
瑞中指台灣已有「文創後遺症」,造成不少創作者一味迎合市場;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
授劉維公則認為,台灣文創整體已進步,有很強的原創性,接下來要觀察的應是文化部有
無趕上時代變化的政策。
姚瑞中指出,「文創」根本是台灣自己發明的名詞,被視為文創源起的英國,用的名詞其
實只是「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台灣加入「文化」後,卻讓通俗文化在「
文創產業」中占極大比例,排擠其他當代、前衛乃至較小眾、學術性的文化。
「文創產業現在包山包海,連文創夜市都有,變成傾向消費主義邏輯」。姚瑞中認為,如
此文創產業恐變成「文化工業」現象,只想創造消費。他建議政府談文創時,應將文化產
業和娛樂工業區隔清楚,否則恐像台灣文創院模仿的對象韓國一樣,振興了娛樂工業,卻
打擊精緻文化。
姚瑞中認為,這樣的文創後遺症,造成主事者只看人次、產值,不看原創精神。他感嘆,
他教書十幾年,發現越來越多學藝術的學生都改行賣咖啡、開小店,因為大環境並未提供
他們發展精緻藝術的環境。「文創推久了,深度文化可能被消費市場、通俗文化稀釋,忽
略歷史縱深,只剩小清新、小確幸」。他認為文創者在爭出頭之際,不能只變成為政策背
書。
劉維公則認為,文創近年常被批判為商業、庸俗,但就他多次與文創工作者深談的經驗,
他們其實有很深入的想法。「思考文創,應看它是否缺乏個性、原創性,否則文創產業不
商業化要幹嘛?若無法得到消費者支持,就不是文創產業。」
劉維公認為,該思考的是現行文創政策有否進步,包括文博會展示方法有否改變,否則網
路平台都買得到文創商品,文博會存在價值為何?他舉例,英國雖不講「文創」,但舉辦
類似文博會時,都以整個街區甚至城市串聯,認為台灣文博會應也走出展場,串聯巷弄文
化。
他舉例,像台北、台南、台中等許多區域,因為富有文創性格的店家,形塑了城市特色,
帶來觀光效益,振興地方經濟,這都是文創工作者的貢獻。他認為,重點在於現在文化部
要端出何種整體政策,不能只停留在吃老本。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goo.gl/Z5vZ5h
5.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