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zwy (瑞士刀)》之銘言:
: 根據國民黨逃難來台後的"全國性公務員高普考各省定額"
: 即使後來台灣籍的員額有所增加,到民國七十八年(1989),
: 在六百個名額中,也只佔了22個,只有百分之三點六!!
: http://imgur.com/LZQf4Zb
: 國民黨就是用這種方式,
: 把國家政府機關的位置以及權力,幾乎都安排給了某特定族群
很多人在罵國民黨時 為了表示自己不是亂說 會提出一些證據
乍看之下 很有說服力 但其實...
這篇就是個好例子
以成語來說叫作 "斷章取義" "以偏概全"
將通俗點叫 "帶風向"
既然貼出表格了 為什麼不貼出全部原文 讓大家檢視?
沒關係 我幫鄉民找到原文
wwwc.moex.gov.tw/main/Forum/wHandForum_File.ashx?Forum_id=26
題目 公務人員高普考試 按省區定額錄取制度沿革
作者 張麗雪
我知道鄉民很忙 我直接從原文摘出重點
(懷疑我是不是也在搞斷章取義 以偏概全 的人,請直接下載PDF原文)
簡單說
1.
基於中華民國開始統治台灣時 至少法理上仍統治著全中國
所以開辦公務員考試時,考試規定不得不以包含全中國為前提
這是無可奈何之事
2.
但是 終究中華民國當時實際上基本只剩台灣了
所以也做了補救措施:
第一 1950~1961 年的高普考分成三種
a.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 (非爭論焦點 這裡跳過)
b. 全國性公務人員 (原po與很多鄉民愛狂罵的省籍保障部分)
這裡的"各省區錄取定額比例"得真相是甚麼呢?
告訴大家:
"(民國)39年至50年的全國性公務人員高普考試,
係為反攻大陸預為儲備人才,考試之性質為資格考試,
考試及格人員並不分發任用。"
看清楚了嗎?我再寫一次
並 不 分 發 任 用!
c. 臺灣省公務人員
既然不分發任用,那麼新進公務員到底哪裡來?就從這裡來
而這個考試,按照上面的研究,
"應考人以本省籍為限... 且不受全國性公務人員高普考試分區定額錄取之限制"
第二 1961年之後,國民黨心底深處大概也知道回不了中國大陸了吧
所以公務員高普考改成只剩兩種
a.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 (一樣跳過)
b. 全國性公務人員 (也就是某種程度上承認 台灣地區即全國了)
從這時間點 這個考試從資格考 改為任用考 考上就是公務員
"定額錄取制度"這時的確仍然存在 (直到1990左右)
但是!
"為使臺灣省籍優秀青年參加高普考試達到錄取標準者均可錄取,
自(民國)40年至45年之間,均按定額加1倍錄取;
自46 年起,每年加倍錄取之倍數均超過2倍"
注意是<超過>兩倍喔
"以(民國)71年高普考試為例,
臺灣省(含臺北、高雄)公告錄取定額比例為19人,
及格人員中以臺灣籍錄取人數最多,
分別為高考576人、普考637人。
即高考增加30倍(579/19)錄取,
普考增加33倍(637/19)錄取。"
3. 說了這麼多,歷年台灣人考上公務員的比例到底怎樣呢?
這篇文章的作者統計後指出:
高考自1963年起、普考自1961年起,
每 年 臺 灣 省 籍 錄 取 人 員 所 占 比 例 均 超 過 70%。
還要再造謠國民黨在公務人員考試上打壓台灣人嘛!
不談這些學術研究 從常識想
1895~1945 日本治台50年,哪個台灣人當上政府高官?
1945~1995 同樣50年,中華民國政府讓台灣人李登輝當上副總統 (最後補上總統)
就算李登輝是樣版培育好了
日本連樣版人物都懶得弄呢
最起碼在公務人員任用這點上
我認為中華民國政府沒有太多虧欠台灣人的地方 (當然我不敢講完全沒有啦 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