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點誤會了
台語在某些例子講的比國語精細 不代表台語整體比國語更細膩
因為你用國語的觀點去看台語 才會有這種誤解
如果你用台語的觀點去看國語 也可以找出許多反例
比如說台語很喜歡用「食(tsiah)」這個字
食飯 食藥仔 囝仔食奶
國語則是分別用不同的動詞
吃飯 服藥 嬰兒喝奶
台語口語講手掌 手臂 都是用「手(tshiu)」這個字
國語則是可以用手概括 也可以細分成手掌 手臂
照你的說法 是不是變成國語比台語細膩?
其實不是的
每個語言在描述不同事物
都會有比較廣泛概括或是特別精細描述的部分
有人說愛斯基魔人有數十個單字可以用來形容雪(聽說這是謠言)
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的語言比其他語言高明或是差勁
每個語言的使用者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下 自然會讓語言聚焦在某些不同的地方
※ 引述《maple0425 (漏接達人)》之銘言:
: 如題
: 台語有些詞彙,尤其是動詞
: 用法好像比華語更豐富更細膩
: 舉幾個有想到的例子
: 1.找VS揣
: a (台)店員在找錢(tsau7-tsinn5)(ㄗㄠˇㄐㄧnˊ)
: 就是客人拿鈔票給店員「找」錢的意思
: b (台)店員在揣錢(tshue7-tsinn5)(ㄘㄨㄟˇㄐㄧnˊ)
: 是指店員在「尋找」錢放在哪
: 找、揣 這兩個不同概念的字
: 在華語都是以「找」這個字來用
: (華)我要找出零錢袋才能拿零錢找給你
: (台)我愛揣出零星袋仔才會當提零星找予你
: 零星:lan-san ㄌㄢˊㄙㄢ,零錢的意思
: 2.放VS囥
: a.
: 放(hongㄏㄨㄥˇ / pang3ㄅㄤˇ)
: 開放(khai-hong)、放棄(hong3-khi3)
: 放屁(pang3-phui3)、放風聲(pang3-hong-siann)
: 「放」在台語不管是唸hong3或pang3
: 都有往外釋放出去的概念
: b.
: 囥(khng3 ㄎㄥˇ)
: 錢囥落袋子(tsinn5-khng3-lak-te-a2)(錢放口袋)
: 衫囥入去(sann-khng3-jip8-khi3)(衣服放進去)
: 「囥」在台語是對內、收藏的意思
: 而華語基本上不用「囥」這個字
: 不管是對內對外都是用「放」
: 也就是說國語的「放」,在台語分成「放」「囥」兩字
: 所以五月天的憨人歌詞我第一次聽就覺得怪
: 最後一句「放(pang3)在心肝內總有一天」
: 阿信在這裡說要把「你我講過的話」放在心中
: 其實以台語用法來說要用「囥」才對
: 這樣才有把囥的意思「往內收藏」正確使用到
: 就是變成
: 囥佇(khng3-tiㄎㄥˋ ㄉㄧˇ) 心肝內
: 我本身就支持五月天啦
: 這裡純粹把歌詞用字提出來討論
: 3.打
: 台語有很多動詞可以形容「打人」這個動作
: 拍(phahㄆㄚˋ):算是最常用的,華語大部分用「打」來取代
: 摃(kong3ㄍㄨㄥˇ):用棍子之類的東西打人
: 舂(tsingㄐㄧㄥ):不太會形容...類似用拳頭打人那樣
: 扌毛(mau ㄇㄠ):也不會形容,很常被直接用在華語「貓下去」
: 揲(tiap8 ㄉㄧㄚ):感覺是拿藤條、竹條鞭打的那個動作
: 捽(sutㄙㄨ):也是拿藤條、竹條,但這個是很快削過皮膚或抽打
: 揌(saiㄙㄞ):也不會形容...一般用法大概是「挖嘎力揌蕊」
: 我不知道台語字怎麼寫的動詞有這兩個
: 拳頭母(bokㄇㄡˋ)下去
: (hooㄏㄡˋ)下去 揈?
: 而華語形容打人
: 我暫時想到的是「打」「揍」「扁」「鞭」
: 但扁跟鞭沒有手字旁
: 顯然這兩個字本意不是當動詞用
: 扁:原本是形容詞,形容物體薄薄的
: 鞭:原本是名詞,鞭子
: 不知道是清代至今的哪個時期開始被華語人士轉為動詞用了
: (鞭 至少可以追溯到 清嘉慶 沈復的「鞭數十驅之別院」)
: 4.關於料理的動詞也很多
: 剛好在網路上有找到一篇文章
: https://goo.gl/hZf9g7
: 應該還有其他多個台語字對一個華語字的例子
: 有沒有台語比華語用字更細膩的八卦?
: PS.我在這篇的「台語」是來自「台灣河洛話」的簡寫
: 討論河洛話是否能代表「台語」不是本篇重點
另外再說一個常見的誤會
台語 並不是河洛話
holo 比較常見的是寫成福佬
原本是廣東人用來稱呼福建人的詞
是後來才有部分閩南語使用者拿來自稱
「河洛」只是有人套上去的諧音字而已
畢竟河洛兩字的發音與音調與holo並不一致
比較像是穿鑿附會下的結果。
就像有人以為「tshin tshai」(國語中「隨便」的意思),台語寫成「請裁」
其實也是穿鑿附會 發音及音調完全不同
(教育部的推薦漢字是:凊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