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民報/Taiwan People News
2.完整新聞標題:
【那一年的這一天】1935.4.21新竹台中大地震
3.完整新聞內文:
這個世代的台灣人或許未能忘卻18年前(1999)發生的921大地震,那場造成2700多人死亡
,逾20萬人無家可歸、流離失所或造成財產損失的大悲劇;然而在逐漸逝去的那個世代,
令人哀哭的則是1935年(昭和10年)4月21日發生的「新竹-台中地震」。
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場天災
1935年4月21日清晨6時2分16秒,新竹州南部(今苗栗一帶)和台中州的北部,先發出轟
轟聲的地鳴,接著居民先感到一陣上下搖動,之後劇烈震動隨之而來,斷層活動像從地底
沉睡許久卻猛然甦醒的惡龍,竄出地表且無情地撕裂大地,強大的能量更使得不少屋宇建
築應聲垮掉。
這次地震震源深度僅有5公里,屬淺層地震,自4月21日發生地震以來,到7月才漸漸平靜
。這次大地震還發生許多隨伴現象,包括斷層、地裂、山崩、地陷、噴砂、地鳴及地下水
變化等,讓當地人心惶惶。
根據中央氣象局及相關史料,新竹-臺中地震是台灣自實施儀器觀測地震以來,發生災情
最慘重的地震,芮氏規模達7.1,受災面積達315平方公里。此次大地震死傷人數及毀屋棟
數驚人,共死亡3,276人(亦有資料指稱3,279人或3,422人),11,976人傷。這次地震也
是台灣自有科學觀測紀錄(1896)以來,單一天然災害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
而災後針對「家屋」受損的統計,顯示地震共造成住家全壞17,927戶、半壞11,446戶、大
破9,836戶、小破15,583戶。合計受害共54,792戶。非住家方面則有6,893棟損壞。至於公
共建物如學校與廟宇、公司等,則有共153棟全壞、64棟半壞。其中含學校25棟全壞、10
棟半壞;街庄役場也有6棟全壞。
這次地震遍及當時日治時期的新竹與台中兩州,受災範圍北自中港溪(今苗栗縣竹南鎮、
頭份市、三灣鄉),至三灣、獅潭、大湖、卓蘭,以及台中豐原、后里、神岡、大甲、清
水一帶,南至大肚溪,甚至竹東等地亦受災。地震震央位於大安溪中游流域(北緯23.350
度,東經120.817度),亦即關刀山一帶,因此又稱為關刀山大地震。此外,又因內埔屯
子腳(舊稱「墩仔腳」,今台中市后里區)及清水街(今台中市清水區)一帶災情最為慘
重,因而又名后里大地震、清水大地震、屯子腳大地震或墩仔腳大地震。災情之慘,包括
全島、日本內地及歐洲媒體均有報導。
災情損失慘重,總督府急命應變
地震發生時,正值總督府召開地方長官會議,因而馬上做出緊急應變:命新竹州知事
12:00以前歸任;台中州知事則坐火車至竹南,沿著海岸線坐轎、步行南下,並至大甲、
清水、豐原視察,22日凌晨02:00回到台中州廳歸任。社會課齋藤課長11:30坐火車至新竹
州,中港、頭份、尖山視察,22:00歸任報告。
當日下午繼續召開15:00緊急部局長會議,立即展開救護物資與義捐金募集、應急救護,
各州罹災救助基金及國庫金,災害地視察,災害地稅金減免。隔天早上、下午召開第二次
、第三次緊急部局長會議,討論義捐金募集與罹災地物品配給,並由文教局社會課開設震
災救護事務所。24日府令第二十五號台灣離災救助金金規則、施行規則特例被害街庄災害
應急工事費、復舊工事費資金、罹災者救助施設資金國債證券、地分債券等有價證券,27
日籌備復興委員會,29日台灣總督府設置「震災地復興委員會」,積極展開第一時間援救
。
就產業損失而言,據統計,新竹州各地商家損失共計約131萬6,362圓、台中州約6萬3,478
圓。製帽業在新竹州的損失約4萬566圓、在台中州約1萬5,680圓。當時年產值超過1000萬
圓的台灣大甲帽生產基地盡歸烏有。茶業方面,包括品質下降在內,共損失約78萬3,425
圓。蠶業損失則包括蠶室約3萬3,965圓與蠶具約1萬9,125圓。製糖業損失換算金額約27萬
圓,地震幾乎摧毀當時兩州的輕工業。
當時資料亦描述,台中的電報、電話中斷,並發生火災、自來水管破裂、鐵道扭曲被毀、
包括魚藤坪鐵路橋震斷(變成今天的魚藤坪斷橋)、墜落。鐵路線在8號隧道等洞內陷落
、倒坍達25處,部分車站被震毀,海岸線斷軌逾700米。電信、電話線折斷幾十處。視察
、救災都必須依賴飛機、汽車(自動車)接駁甚至步行才能抵達災區。
地震社會學:閩客文化差異、土埆厝問題
這次地震在新竹州造成1,369人喪生,其中苗栗郡死亡794人(以公館、銅鑼為最);台中
則有1,912人遭到不幸,光是豐原郡(后里、神岡一帶)即死亡1,494人,大甲郡清水街(
今清水區)也有312人罹難。比較這些數據,為何新竹州損失較大,但台中州傷亡更慘?
事後檢討,發現原因之一,由於地震發生時為清晨,習於早起工作的客籍農家多半已外出
,因此主要死亡人數都集中在福佬人較集中的地區,因多數仍在睡夢中或正準備朝食,因
房屋倒塌而逃生不及。
此外,這次震災除8名日本內地籍、17名中國籍人士罹難外,絕大多數為台灣本地人。事
後對於震災檢討認為,這主要與當時台灣人居住的「土埆厝」有關,厚重的土埆常因雨水
浸蝕而軟化瓦解,不但不耐震,同時更加重了災情。日本學者佐野利器更將此次地震稱之
為「土埆地震」。
儘管台灣總督府在災後積極展開安頓、撫卹與重建工作,並於災後一年編纂《昭和十年台
灣震災誌》,新竹與台中州震災志亦有詳述,重建過程也分別在苗栗縣的銅鑼、老雞籠、
新雞籠、台中縣后里鄉、神岡鄉、清水鎮、泰安火車站等地,設立殉難者追悼碑或紀念碑
,但當時救災工作仍有許多瑕疵引發民眾不滿。
楊逵〈台灣地震災區勘察慰問記〉成報導文學濫觴
台灣作家楊逵因擔心災區親友的安危,沿著震災城鎮尋找友人並深入災區,將所見所聞,
以日文寫成〈台灣地震災區勘察慰問記〉。他指出,地震帶來的災害雖無法防範,但政府
若能防患未然,必能將傷害降到最低。此外他在屯子腳觀察並舉證,地震中房屋倒損的原
因,認為政府未能依專家建言,充分考量建築物的耐震結構建造房屋,同樣規模的災害理
應不致如此,建築失當正是災情慘重的原因。
地震一方面驗證了台灣農村的窮困,農民無力修補房屋,一方面也驗證災後官府救災的態
度和方法,令人感到無能和無心。楊逵深度記述當時的情形:有救災黑暗面,亦有人性的
光輝;是災情的社會反映,更是對制度的批判。
楊逵提到說,在豐原官方帶來的慰問隊雖送來飯糰,但僅行經路上(沒有拿到重傷者手中
)而無視重傷者無法拿取,或者根本不知有食物可拿,只能繼續抱著肚子喊餓;也有孩童
拿著兩個飯糰高興得直跳,但被問到父母才放聲大哭;還有人討食物橫遭官方拒絕,更有
人因為沒吃飯,連幫忙收屍的力氣都沒有。但也有老婦因孫子已有稀飯可食,而將配到的
牛奶給失去娘親的孩子。
這些寫實的災難場景,讓楊逵的心情難以形容,而日本官方則對相關作品戒慎恐懼,甚而
打壓。但他對這次地震的報導,以及人性關懷,已開創了台灣報導文學的先河。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www.peoplenews.tw/news/6cac8b63-e350-4b5f-8ad9-afac4bc08349
5.備註:
台中平均每六十年就會發生一次死傷慘重的超級大地震
別再冒生命危險住台中了 塊陶啊
搬到不是地震帶的高雄才是最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