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那篇專訪有點心得
大家就姑妄言之姑聽之吧
那個影片她講了很多故事跟心得還有質疑
重點就是 "能講(寫)出文學上這麼美的人為什麼私德上是這樣?
藝術作品可以這樣騙人嗎?"
而且很多次,我感覺到她是在問那個李國華的原型人物"你為什麼要騙我的感情?"
她在質問那幾句的時候特別難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啦
然後影片從前面發現,她有個 "能寫出如此優美的人 思無邪" 的價值觀
由這邊大概可以推敲出 → 女生一開始可能崇拜老師的文學素養(這就是她說
誘姦的"誘" 華麗詞藻 甜言蜜語 etc.)
愈走愈近,在某次機會發生了關係,又繼續再一起了幾年
因為"花了7年才知道這叫姦" (先不管7年倒底是不是7年)
那為什麼會繼續在一起?可能就是真的有愛上老師,老師也真的讓她感受到愛。
之後兩人關係的轉折,應該是她發現老師不只她一個小老婆(好像小說是叫培培?)
覺得自己被玩弄感情,人家根本只是想騙砲,才驚覺這叫做"姦"。
這整個事件讓她的價值觀整個崩解,因為她信仰的優美文學素養竟然是來自這麼噁心的人
這個行為模型大概就可以解釋以下三點
1. 不走法律途徑:走法律途徑無效 從這也可以推論出應該是16歲以後
2. 痛恨通姦罪 支持多元成家:我被欺騙感情被欺騙肉體竟然還有罪?一起共享不行?
3. 家人不支持:名醫女兒愛上有婦之夫 這傳出去能聽嗎?
關於父母聲明那邊,其實互相矛盾也不意外,因為父母也不是作者 不支持她這段感情
的話,對這本書的詳細了也不可能太多,所以就會有
隨"大家的關心、事件發展"變來變去的感覺
然後小說真實性的部分,我個人是傾向"大方向可能與現實有關,細節有待商榷"
性虐待強暴等等,知道細節的一個不在了,一個不出來,出來應該也不會交代細節啦。
除非有其他相關人指認或者檢調查出更新的事證物證,不然事件內容大概就這樣了
自殺這部分也很值得討論
1. 遠因:可能是這個事件,也可能是憂鬱症
憂鬱症開始的時間點是事件發生之前還是之後也有待要調查
2. 近因:可能是書出版後太忙,無法專心治療憂鬱症所以病發(有某篇有鄉民整理
有寫到"推掉住院治療")
也可能跟分居的事有關。
也可能是書讓她對這段經驗愈陷愈深,終至病發。
從她生前還在找太妍演唱會門票看來 計劃性自殺機率應該比較低
結論
這個事件跟約會強暴有點類似,就是"心裡認為是交往 但是在預期外發生關係"。
不過有點不同的是一開始應該崇拜景仰,發生關性也沒有讓女主角抗拒到分手
是在意識到對方是感情騙子才想斷絕關係。
會讓女生難過想不開的點,綜合事件判斷應該是"被劈腿">"發生關係"
不然這段感情在發生性關係之後就應該結束才是,不會維持幾年
女主角也終於學到"作品不等於人品"這點 只是這個代價對女生有點大
畢竟文學是她的信仰
至於威脅不要報案 被逼著發聲明云云 老實說我是覺得有點跳tone啦
林醫師好歹也有頗高的社經地位r~
反著想 如果連這種身分都無法自由處理這件事 那其實大家追半天
遊行等等對真相幫助也不大了
工讀生報告完畢 請作戰指揮中心幫忙通知會計部 匯款帳號跟上次一樣
午餐要脆皮燒肉跟燒鴨雙拼
睡! 覺!
※ 引述《nagisaK (na)》之銘言:
: 啊
: 我了解了
: 可能林是因為性交後
: 又無法承認自己是合意性交
: 在這種矛盾之下
: 誕生了其他三種人格
: 也就是他父母說的其他三個女學生
: 而其實這三個女學生跟林
: 都是同一個人
: 於是他父母的聲明就完全邏輯無瑕疵了
: 選我正解
: : 聲明A:
: : (3)書中的女主角,思琪、曉奇、怡婷等人,都是女兒一人的親身遭遇,但她為了保護
: : 父母和家庭,才隱晦分寫。
: : 恩 不好意思我沒有全程follow到整個事件
: : 我想問的是 為什麼鄉民覺得父母的前後兩個聲明會有矛盾
: : 兩個聲明拼起來不就是在說:
: : 陳國星對林奕含做了思琪、曉奇、怡婷遭遇的事 而陳國星這人是個慣犯
: : 還另外欺負了另外的三個女學生
: : 這兩則聲明完全沒有矛盾或衝突阿 有什麼好吵打臉小說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