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
長期以來作假帳(該會的律師在公聽會上親口承認)、拿國家
的錢(例:累積超過一千億元的「勞軍捐」)而且每年光是利息收入
就超過三億元、主要目的是做國民黨宣傳的那個團體叫做【婦聯會】。
有一個或多個「假婦團」的存在,不代表「所有」婦團都是假的,如
果連這最基本的事實都搞不清楚,只能說是民智未開了。
當這些人權團體、婦女議題倡議團體們正在努力對這個龐大的沙文結
構做出一些改變的嘗試的時候,鄉民們也該自己練練等級,不要幫忙
沙豬們扯後腿好嗎?
——————
「怎麼不去罵郭冠英、怎麼不去罵陳星,一定是政黨打手」
這其實只是PTT的仇女日常。台灣人的性別平權觀念還有很長
的路要走,我們都是房思琪事件的加害者。
在質疑婦女團體「都沒做事/沒批判」之前,是否要先了解他們
到底做了些什麼?
婦女新知基金會
成立於1982年,戒嚴時期就開始試著捍動體制,是台灣長期以
來推動婦運以及各種人權運動的主要推手之一。
過去在推動修改民法親屬篇(with晚晴婦女協會等重要的團體
,讓已婚婦女不再是丈夫的附屬品)、家庭暴力防治法、性別
平等教育法,以及同性婚姻等重大法案,婦女新知都扮演了重
要的角色。
滑了一下專頁,她們最近在推動的議題包括:建立基礎年金制
度、批判舉債8800億元但卻沒錢去推長照、關注各種過勞議
題、提倡公共托育、呼籲政府重視結構性低薪以及人們不敢生
育的問題等等(在這些議題,她們從未因為不同黨執政而改變
過立場)
重點在於,一大堆鄉民質疑說你怎麼不罵郭冠英、怎麼不去罵
陳星、為什麼只罵柯P?
這種質疑根本一點意義都沒有,首先,從林奕含事件曝光以來
,婦女團體也好,人權團體也好,每個都是努力在講說「性教
育」的重要、性別平等的重要,都在努力去做能改變結構的事
情。
例如,最近,一大堆恐同家長聯盟正全面進攻校園,要將性別
平等教育廢除,最努力阻止的,正是鄉民們最討厭的這些「婦
團」。昨天尤美女立委(曾任婦女新知董事長)才剛質詢教育
部長,希望部長能夠頂住各種恐同的壓力,並且要更積極捍衛
性別平等教育、防止下一個房思琪的出現。
之前婦女新知曾出版【校園性騷擾「完全拒絕」手冊】,最近
也再重新po上網。
噢對了,她們還是「通姦除罪化」的主要推動者,也就是
林奕含在她的婚禮上曾經公開呼籲過的事情。
(而先前每當她們在推動這個議題的時候,鄉民又跑出來罵說
婦女團體毀壞家庭價值。)
另一方面,現代婦女基金會我比較不熟,有人說是國民黨
的人(潘維剛)成立的所以一定是「打手」。難道說國民黨的
人就不能談女性議題?這是什麼邏輯?
剛蒐尋一下他們最近成立了性侵害的陪伴/復原/性別教育等網
路協助系統,而且還是跟「女人迷」這個專門的女權議題媒體
合作。總不會說女人迷也是國民黨打手吧?
相較於婦女新知從事的是倡議的行動,現代婦女基金會主要做的
事是提供各種陪伴受害人、提供法律諮詢等服務。過去也辦過很
多防治家暴、提倡完整性教育、防治性侵等相關的活動。
這些議題都很重要,投入的人當然是不嫌多,不會因為是國民黨
的人成立的我們就可以因人廢言,然後把所有婦團或人權團體通
通罵進來。(國民黨有人很沙豬並不代表所有的人都是沙豬,這
個道理適用在各政黨/團體)
再說,針對一些離譜「個人發言/個人行為」的批判,至少在我所
追縱的這些人權團體的成員當中,也從來不曾少過,只是不可能媒
體每個都報出來。
而像現代婦女基金會的執行長針對郭冠英的公開批判也曾登在媒體
報導,在林奕含自殺時也曾有公開的發言,那些在罵說不敢講話的
鄉民們,是否可以先用一下Google?
她們只是沒有將「把單一犯罪者揪出來」視為首要的任務,沒有開
記者會去罵單一個人(但還是有被quote針對事件和個人的評論啊)
。而她們長久以來的許多針對結構性問題的修法倡議,往往都沒有
媒體版面。
再退一步來說好了,人權團體們的成員本來就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
去批判啊!為什麼一定得針對「個人」做批判?
先前國民黨和新黨青年軍的人去戰別人的時候最愛用的就是「你不
去批判a或b或c.....n,就是雙重標準、所以不可以批判第n+1件
事」這種奇怪的資格論,如果我們討厭這樣的邏輯,是否要先防止
自己變成這樣的人?
而且,如果你看不慣一個人/事/物,自己去批判不就好了嗎?為
什麼要花時間批判說「你看誰誰誰怎麼不來批判」?(這道理就跟
某黨青年到現在還是整天在臉書上面說為什麼社會運動不去衝民進
黨,但自己卻從不付出行動,有87分像)
追根究柢,有很多鄉民好像只在乎獵巫式的快感,在乎對於「個人」
的追殺,但是對於根本上改變整個體制的事情,是不是因為太麻煩、
太長遠了所以懶得關心?是不是因為去獵巫人權團體剛好可以滿足自
己「參與其中」這樣的感覺,最方便快速達到讓自己安心的方式?
想想好了,如果林奕含(還有像是葉永鋕,以及無數的受到人權團體
們幫助的人們),知道鄉民們去狂噴婦女新知基金會、狂罵投入性侵
害議題的團體、以及砲轟那些站在最需要幫助的人們身邊的團體們,
會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