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中正廟怎轉型?拆建築、溶銅像變紀念碑

作者: ernie80823 (汪)   2017-05-19 17:58:12
1.媒體來源:
新頭殼
2.完整新聞標題:
中正廟怎轉型? 學者:拆建築、溶銅像變成紀念碑
3.完整新聞連結:
http://newtalk.tw/news/view/2017-05-19/87148
4.完整新聞內文:
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高潞以用及徐永明今(19)日於立法院召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修正與轉型正義公聽會」,邀請文化部與專家學者,從國際經驗討論中正紀念堂作為「不義遺址」的存廢與轉型。謝文貴建築師認為蔣公銅像可以融掉成一個「歷史文字說明碑」,呈現真實歷史事件;台大社會所助理教授李明璁則認為,參考羅浮宮前玻璃金字塔的例子,主體建物應該增建或拆除,改變建築的視覺核心軸線。
台北市政府顧問謝文貴建築師表示,中正紀念堂是中國宮廷式建築,就建築層面而言,接續中國政治文化道統,蘊含文化意識形態;堂體本身是仿「壇體」型態,是「政權神格化」的象徵。國家音樂廳與國家歌劇院仿效北京紫禁城的「太平殿保和殿」,是中國國民黨在台灣再現中國地景的遺緒。
除此之外,謝文貴也認為,中正紀念堂與日本時代總督府不同,是直接指涉「個人權威崇拜」的建築,不僅應改變名稱也要改變內容;他舉德國為例,會保留舊建築並使用,但拿掉符號意味「對過去的克服」,如柏林希特勒總理廳於二戰時被炸毀,德國人沒有修復,反而將殘餘大理石等建材拿去蓋其他建築。他認為,應重新設計中正紀年堂的名稱、內容且要兼顧實用性與功能性,可以參考德國轉型正義工作的標準:揭發真相、承認事實、表達歉意、彌補受害者、防範傷害;因此他認為「蔣介石銅像」可融掉重鑄成「歷史文字說明碑」,不評斷功過,但真實呈現他所做過的一
切,還原並反省被愚弄的歷史;廳堂則可保留,展示這些歷史。
李明璁則主張,建物應該部分增建或拆除,改變建築的視覺核心軸線;以巴黎為例,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成功轉移羅浮宮的原有的王室高貴象徵。 他建議以「國際競圖」方式進行中正紀念堂的部分增建與拆除,讓台灣轉型正義工程可以獲得國際的矚目與討論。
台灣人權促進會辦公室主任顏思妤則從南韓「光州事件」的歷史經驗出發,她表示韓語語境裡沒有「轉型正義」,類似概念是「過去清算」,是針對歷史及事件而非特定人物來檢討歷史。她表示,韓國以「光州亞洲文化殿堂」(ACC)的民主實驗,保留地面上光州事件的噴水池與全羅南道廳建物,讓所有建物均由地面往下開挖,呈現出透明感;並以「518民主化運動檔案館」完整保留事件當時的攝影影像。她認為中正紀念堂的轉型應以「事件」為本,而非凸顯特定政治人物事蹟,在轉型過程中所有預算也應公開。
中研院歐美所助研究員蘇慧婕從法學角度表示,轉型正義並非改變歷史,而是從此刻的憲政體制重新評價、分析、展示歷史。國家透過「要不要拆紀念堂?」這件事情,正代表著國家要對蔣中正做出什麼評價。在現今台灣民主憲政法治下,顯然中正紀念堂並不符合當前法意識。
林昶佐表示,「中正紀念堂轉型問題」是轉型正義重要一環。去年二二八文化部長鄭麗君也曾宣布要轉型中正紀念堂,社會對「不崇拜權威、獨裁者」應無疑義,剩下的是「空間轉化」的方向。他期待文化部儘快提出《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修正草案》,也將與徐永明提案來拋磚引玉,期待委員會併案審查。高潞以用則強調,歷史人物功過討論是轉型正義的一部分,但轉型正義是攤開矛盾與痛苦的長期工程,無法立竿見影。
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張惠君副司長回應表示,會將所有發言帶回去討論,希望逐步凝聚社會共識。林昶佐則表示希望文化部有所實踐,明年二二八如果跟今年一樣只能以「閉館」方式處裡,等於毫無進度;張惠君則旋即回覆:「不會到明年二二八都沒進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