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我們的教科書
對這位影響台灣甚鉅的水利專家著墨甚少
以下節錄自維基 看完後真的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不但讓屏東林邊荒地變良田 也跟原住民建立深厚友誼
這些我們教科書都不會特別提及
1883年1月6日,鳥居信平出生於周智郡上山梨村,為金沢舊制第四高等學校、東京帝
大農業土木科畢業,為八田與一的高校與大學學長,兩人亦同為忠犬八公主人翁上野
英三郎的門生。
昔日,屏東林邊溪流域在洪水季節時氾濫成災,夏秋苦潦;用水季節時水源枯竭,春冬苦
旱。其土質為岩石風化而成,為無農業利用價值的土地。1912年,台灣總督府為防止林邊
溪下游一帶耕地和村落遭洪水氾濫,在林邊溪最上游處建造防洪堤。又為控制水源、改良
土質,因此計畫了地下集水廊道工程。
1914年,鳥居信平由上野英三郎推薦來到台灣,在屏東的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工作,規劃水
利灌溉工程。
經過五年調查,鳥居信平發現林邊溪的來社溪上游(今來義分校附近)和瓦魯斯溪深山處
溪谷(今大後村附近)有約1立方公尺/秒的常流量,四季不竭。枯水期的平均流量各是
24,000立方公尺/日、60,000立方公尺/日,在旱季全部滲入河床下成為伏流水,但二溪
的常流處屬於巨岩轉礫石處,颱風會使得溪水往下游流竄,因此地面水的取水方法相當不
利,所以他引進伏流水來利用,又參考以往甘蔗灌溉實施情況,並參照當地土壤、氣象等
條件,決定每次甘蔗灌溉水高度需約76毫米,以兩周灌溉一次。至於後期水稻,則參照附
近稻作事例估算。在計算甘蔗和水稻的用水量,並考慮輸送水路有蒸發、滲透損失等因素
下,水源取用水量決定如下:6月至9月豐水季每日25萬立方公尺;11月至4月枯水季每日7
萬立方公尺。因此設計地下堰堤(又稱集水廊道),以收集地下伏流水。
鳥居信平還與當時排灣族來義社多名頭目接觸,獲答應出動部落族人,以建造水圳。
在鳥居信平的斡旋下,由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和加拉阿夫斯第15世大頭目阿爾薩卡爾(
Aruchangal)簽訂書面契約書,規訂定對頭目家給付的費用與物資。實際支付工資為日薪
62分錢,為當時臨時工工資1元99分錢約三分之一,價格由唐榮商店(今唐榮鐵工廠)擔
任人力仲介訂定。
來義國小後校門附近二峰圳
1921年5月,集水廊道開始建造,至1923年5月完工,以時任台糖株式會社社長山本悌二郎
的雅號山本二峰命名,也就是二峰圳。竣工時,鳥居信平並在辦公廳舍旁與排灣族
部落頭目種下作為「盟約之樹」的小葉桃花心木。此以自然工法打造3436公尺的二
峰圳,善用地下水層淨化水質功能,避免地面水保存不易,成功解決來義、潮州地區三千
多公頃農田的灌溉。
二峰圳分水工與盟約之樹
完工後,參與打造二峰圳的排灣族對日本人唱了一首歌:「當我們再相聚的時候,我要把
山上的花都摘光,讓你眼裡只看見我的美。」
1936年,日本農學會頒發日本農學獎給鳥居信平,為獎勵利用伏流水開拓荒蕪地的貢獻
。他在台灣居住二十四年,一直升任到台灣糖業株式會社常務取締役,1938年因為眼
疾卸任才返回日本東京。
1946年2月10日,鳥居信平在農地開發營團上班時腦溢血,翌日辭世於東京。該年二峰圳
豐水期平均出水量為12.4萬立方公尺/日;枯水期為5.8萬立方公尺/日。
紀念銅像
林後四林園區鳥居信平銅像
許文龍根據鳥居信平照片親自為其雕塑銅像。2009年4月21日,在來義鄉喜樂發發吾森
林公園揭幕,由縣長曹啟鴻主持,奇美文化基金會顧問紀慶玟代表許文龍出席。平野久美
子則帶著鳥居鐵也(鳥居信平兒子)遺像接受此榮耀。
2014年12月7日,另一尊鳥居信平銅像在愛台十二建設的潮州鎮林後四林園區揭幕,鳥居
信平嫡孫、東京大學教授鳥居徹受邀與會,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屏東縣長曹啟鴻、新科縣
長潘孟安、平野久美子、日本交流協會、來義鄉排灣族耆老們、及來義、潮州等地方首長
皆參與。
許文龍共製作五尊鳥居信平銅像,除上述兩尊外,其他分別放於奇美博物館、屏東縣政府
縣史館、鳥居信平故鄉靜岡縣袋井市。
https://goo.gl/lpOl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