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柳金財:從兩岸一個中華出發
最近《中國時報》社論連載建立兩岸新共識的四大基礎支柱,包括反對台獨、建構雙重認同、國號共識,及從兩岸融合邁向統一共識,筆者以為這為當前治絲益棼的兩岸關係發展困境,提供一條大開大闔極具有創新性的解決路徑。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柳金財13日在中國時報發表專文指出,雖然蔡英文總統曾提出「善意不變、不會挑釁、不會對抗、不會屈服」新四不政策,及「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的三新論,並呼籲兩岸進行結構性合作。但究竟如何建立兩岸新共識以重構互動新模式,尚無一套較為清晰、完整、系統性政策論述。
兩岸若無新共識,勢將難以開啟和平穩定關係框架。蔡英文兩岸政策論述充滿抽象性、空洞化及模糊性。在「創造性模糊」政策言說中,若無法挖掘隱藏在政策文本中「中國元素」,橋接連結既有基礎,逐步積累善意及建立互信,兩岸政治僵局將陷入持續無解狀態。
專文指出,首先,蔡總統宣稱遵循《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實已預設兩岸「國家同一性」基礎。增修條文前言載明係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關係條例明訂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民進黨內務實派亦曾提出「憲法一中」、「憲政共識」、「憲法各表」、「一國兩市」主張,黨內並非完全沒有兩岸一中、兩岸一國元素。
其次,民進黨既宣稱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也呼籲正視中華民國存在,認同中華民國,勢必要揚棄台灣法理獨立,及反對撤除中華民國之說。
最後,建立「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基礎底線共識,建構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雙重認同。蔡當局若宣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便可從被質疑的「兩族兩國」拉回「一族兩國」,再發展至「一族一國」,兩岸未來一國成為發展取向。
民進黨首次執政時即提出兩岸政治統合新架構、「未來一中」設想,兩岸可經由經濟文化交流走向政治統合。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可建立「想像的共同體」的國族意識,正因台灣認同中華民族及繼承中華文化,與大陸保持民族血緣臍帶關係,可先以「一個中華」的民族和解,緩解「一中各表」或有無「九二共識」、「九二精神」爭論。
專文認為,兩岸當局應在「台灣不獨、大陸不武」的前提下,暫擱主權爭論,共同振興中華民族,及凝聚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兩岸新共識應回歸憲法及法律本位思考,隱藏在憲法及關係條例中的「憲法一國」及「一國兩區」的兩岸關係性質?,將是呼之欲出,由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兩岸現狀就是「國家統一前」分治狀態,「以憲法應對一中」直指兩岸關係性質並是非國與國關係定位。(吳靈芬編)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1&docid=1042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