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西亞的齋戒月:白天該不該進食的政治問題
齋戒月的白天,能不能公開進食?在突尼西亞,這已是長達半個世紀的政治難題。今年的5月27日至6月25日,是全球穆斯林的齋戒月(Ramadan),根據《古蘭經》規定,除了老弱婦孺或特殊原因者外,齋戒月中的穆斯林每天從日出到日落都應封齋、停止飲食;然而在「阿拉伯之春」的發源地——北非的突尼西亞——今年齋月卻出現了一批自稱「不齋者」的抗爭青年,光天化日下於街頭邀請路人「野餐除齋」,以抗議突尼西亞政府近日的多起「齋月逮捕事件」。
根據《法新社》報導,今年齋月開始後,突尼西亞網路上出現了一批自稱「不齋者」(Fater)的青年團體,他們認為「守不守齋應是個人的選擇自由」、「社會與當局不應強迫眾人封齋」,並透過街頭行動在首都突尼斯的市區街頭,邀請路人在白天一起野餐,以抗議今年齋月期間,突尼西亞各傳出的「進食逮捕事件」。
今年6月1日,在突國北方的港口城市比塞大(Bizerte),有4名男子因為於齋月的白天,公然在公園裡抽菸、進食,而遭到警方逮捕。儘管在突尼西亞法律中,沒有任何條例強迫民眾必須配合齋戒月,但比塞大法庭卻認為4名當事人「不應在宗教敏感時期煽動衝突」,並以「危害善良風俗」的罪名判處4人入獄一個月。消息傳出後,突國社會一片譁然。
雖然突尼西亞憲法以伊斯蘭為國教,全國98%人口也都是穆斯林,但法律卻沒規定「強制齋戒」,也沒有不齋者的相關罰則;相反地,憲法中還特別強調「尊重每一個人的信仰自由」。
我齋戒,但為了喚醒人們對於信仰自由的尊重,我選擇參與(不齋者)的野餐抗議!
一名參與不齋活動的示威者賈盧利(Kamel Jalouli)對《法新社》表示。
在伊斯蘭信仰中,「齋戒月」的由來,是為了紀念先知穆罕默德在此月受到天啟、阿拉透過大天使吉卜利勒(加百列)降示《古蘭經》。也因此,每年在每年伊斯蘭曆的第九個月份,穆斯林們都要虔心齋戒。根據牛津大學著名的穆斯林學者塔利克.拉瑪丹(Tariq Ramadan)的說法,於個人層面,齋戒月是穆斯林尋求堅定信仰與穩定心神的機會;於社會層面,則希望能暫停俗世累積的集體情緒,讓社會冷靜下來,重新思考信仰所指引的正道所在。
齋戒月期間,除了老弱、孕婦、病患、軍人、與旅行者之外,所有的穆斯林都應於白天停止飲食;但日常的工作與責任皆應照常進行,不可受齋戒所耽擱——但在世俗價值與信仰傳統交錯的突尼西亞,齋戒月的生活型態,卻往往成為社會爭議的焦點。
像是在1960年代,帶領突尼西亞擺脫法國殖民、走向共和的「突尼西亞國父」——布爾吉巴(Habib Bourguiba)——就曾以國家發展、拼經濟為由,推廣「齋戒月不齋戒運動」:
一個現代國家,沒辦法承擔每年舉國停擺一個月的經濟代價!
布爾吉巴認為,每年齋戒月的怠工,對發展中的突尼西亞「太過奢侈」,並宣稱國家的當務之急應是發動「反貧窮的聖戰(jihad)」。為此,布爾吉巴還逼迫各大清真寺發出「拼經濟免齋戒」的教法令,甚至透過全國直播的機會,齋戒月的白天公開啜飲柳橙汁,企圖藉此破除「齋戒習俗」。
布爾吉巴的不齋戒運動不但讓突尼西亞人大為吃驚,總統喝果汁的齋月挑釁,更在保守的內陸地區引發多起暴動。雖然之後,布爾吉巴指控這是「伊斯蘭宗教團體所煽動工人暴動」,但國內的強烈反彈,這才逼得布爾吉巴暫時鬆手。
雖然突尼西亞在阿拉伯世界中已屬相對世俗化的國家,但在「阿拉伯之春」後,國內各地的保守團體卻紛紛崛起,不同立場對「信仰傳統」的定義,也變得更為敏感而對立。一般來說,齋戒月期間,突尼西亞警方多會以「公眾秩序」為由,取締街頭小吃攤,而餐飲業者要不調整開業時間(或在店鋪門窗蒙上隱蔽的黑布)、要不暫時歇業,公開在穆斯林面前進食,也被認為是無禮的粗魯行為。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252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