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次出現這種政策無非還是以經濟層面為考量,認為英語好等同就有競爭力有國際觀
。
是的,現實社會的確英文好有其優勢,甚至遇國外朋友還能用來交流,但變成官方語言?
語言等同一個民族與地域的生活文化,我們今天使用的語詞都是經由時代演變和本身的在
地文化歷史融合出來的結果,台灣現在講的普通話本身就有其地域性,更別說客語和台語
。英語本身跟我們的生活習性是相差非常遠的,它頂多是一種作為工具性的使用罷了。
政府如果是想提升整體國人的平均英語水準,應該是想辦法在教育體制下着手,現在的英
語課堂大部份很難讓學生感興趣,很多時候得看老師個人的造化,或是得用更特別的方針
讓學生認為「因為我要去瞭解讓自己更感興趣的事物,所以我更得去學習這語言」,這種
政策只是治標不治本。
常常教外國人中文時,很多平常性語詞的使用我們自己都會被問倒,更別說社會和網路上
到處都可看見的幹話與邏輯不順的語詞文案,直到現在普通話和中文的使用都還一堆問題
了還想把個跟地域文化完全沒關係的語言當生活用語?我倒認為這種模式完全會造成教育
與生活上的混亂。沒有這必要。
先在地化以後才能真正的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