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只改課綱就期待整個教育方式的改變是很不實際的,
原因是教新課綱的人, 他就是舊課綱或者是大中國體制底下教育出來的,
你要裝著舊醬缸思維的人去用新的方式教東西最後只會變成不淪不類而已.
教育問題有一個很決定性的關鍵其實在於實施教學的人,
歷來在台灣教改會失敗, 有很大的原因也不全是改革者的計劃或政策上的失敗,
而是底下的執行者根本就無法瞭解到新的教育模式核心價值到底是什麼.
一個新的課綱擬定或教育方式的改革, 從教育部的閣員到學校老師全部都是學生,
得去摸索最適合的教學方法, 但是有多少人真的有這種認知和體會?
※ 引述《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之銘言:
: 比較好的理解歷史的順序應該是這樣的;
: 1.最先是理解自己住家
: 2.接著理解自己的社區(像是學校在哪,郵局在哪,網咖在哪,百貨公司在哪,
: 便當店在哪等等......)
: 3.自己居住的村里,鄉鎮市區,縣市有什麼東西,歷史發展和地理環境以及文化為何
: 4.之後才是知道自己所處的國家(好比台灣,政府的體制等等......)
: 5.最後才是理解國際局勢(跟中國的關係,美日的關係等等......),
: 以及台灣在國際上扮演的角色
: 統派的史觀是什麼?
: 拿一個不存在的大中國史觀要台灣人他們的信仰,既阻止台灣人認識自己的歷史地理,
: 又限縮台灣人的國際觀(戒嚴時期台灣不能任意出國,而且國外的東西不能任意進來),
: 能接受的國際觀只有國民黨篩選和詮釋過的
: 再者,史方又很落後,根本也禁不起歷史學學界的檢驗
: 若你要把台灣放在世界史底下的一環來看也不是不行
: 只是說整個重點就變成知識話語權為核心
: 好比;
: 1.文藝復興時代的地理大發現西班牙葡萄牙的航海競爭影響台灣
: (福爾摩沙是葡萄牙人的稱呼,後來葡萄牙租借澳門做轉運港而沒來台灣)
: (當時全世界航海技術最強的是葡萄牙)
: (西班牙來到台灣北部建設城堡和貿易轉運站)
: 2.緊接著十七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英國法國荷蘭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霸主
: 期間也有參與殖民地的競爭
: 好比北美的的探勘,也包含印尼被荷蘭殖民統治,
: 而荷蘭從雅加達派兵到台南設立城堡和貿易轉運站
: 之後擊敗西班牙
: 3.十九世紀德意志帝國統一,歐洲大規模工業化
: (日本此時脫亞入歐,並在十九世紀末戰勝清國後殖民台灣)
: 4.二十世紀美蘇興起,美蘇兩大強權角逐
: (台灣為何會在戰後被分贓給中國,為何美國會把台灣納入產業鏈,為何台灣會做代工)
: (美國成為科學研究的中心,只有蘇聯和日本和歐洲等先進國家的少數科研領域能抗衡)
: 5.二十世紀九零年代蘇聯瓦解,歐盟東擴
: 二十一世紀後東歐和前共產國家以及第三世界紛紛加入美國為首的世界貿易體系
: 直接導致台灣產業外移的問題
: 像這類的東西,若要講宏觀就要從知識體系轉向的角度切入才能看的到核心問題
: 好比說中世紀的以神為本,到文藝復興的以人為本,再到啟蒙運動的以理性為主,
: 接著工業化的科學和資本主義運作
: 等等.......
: 類似這些,但我不認為知識論和知識體系的轉換在國高中有辦法教就是了
: 至於說要在你的體系內鑲嵌中國史觀成為第二輪,我覺得不太行
: 原因是;
: 除了漢民族的移民外(清末和1949這兩波之外,而且主要是文化)
: 對於台灣的影響沒有想像中的大
: 就論知識體系,十九世紀後歐美就領先其他文化圈了
: (好比說和文化能拿得出來的也只有春秋筆法,但這東西根本玩不過西方歷史方法學)
: 就論政治經濟,歐美從知識體系建構的社會運作方式根本是其他文化圈跟不上的
: (科學結合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的運作方式是其他文化遠遠跟不上的)
: 若是以歐美為中心的歷史視角來看,中國必然是被放在東亞史裡面
: 結論是;
: 1.最恰當的是由近而遠
: 2.若是由遠而近,最關鍵的是知識體系和方法論的轉換,但這東西國高中不太可能教
: 再者中國單獨一圈的話
: 以這結構也不應該也沒必要存在,整合進東亞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