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oksc (重出江湖)》之銘言:
: 反正高雄以後一定註定走上苗栗的下場
: 不過身為高雄人還是說說我的看法
典型的不想解決問題的逃避思維
: 你說蓋黃線那也就算了
: 因為高雄捷運最大的問題就是太長了
: 市區本身不可能只是一條十字就能包含
: 黃線也許能改善這問題
: 但延伸到路竹跟湖內甚至到台南就真的很令人匪夷所思
: 有騎過這段路的人就知道
: 這段路他媽的就沒什麼人阿
: 不要再說蓋捷運就能促進發展之類的
邏輯是這樣,大家都說高雄需要「產業發展」提升「薪資 & 就業機會」
軌道運輸當然不是在著眼在產業間的「交通聯繫」
但是你今天產業園區,附近沒有「良好的生活圈」
哪來的良好的生活環境建構家庭?
哪來的長期定居的家庭,與成長的人口?
沒有這些你產業與勞動人口會有正向循環嗎?
對醫療 教育 金融 服務等資源的可近性,以軌道運輸為基礎是有外部效益的
: 在國外幾乎每個都市蓋捷運的理由都是要解決龐大的人口運輸
你有去研究過世界有區域軌道運輸的先進城市,有多少人口嗎?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metro_systems
: 就只有台灣蓋捷運是為了要觀光發展
所以高雄的產業是以觀光為主嗎?
: 是因為南部感覺少了什麼所以要蓋
: 但是最現實的是蓋捷運搭最多的還是本地居民
: 如果沒有足夠的人口去支撐營運
: 那早晚撐不下去
: 前面說的路竹內湖這些地方已經算是高雄很偏僻的地方了
: 桃園捷運就已經被靠北許多點設的太偏僻又令人匪夷所思才會虧那麼慘
: 結果高雄捷運又要走上相同的路
有點好奇,所以你覺得要多少人口才得以蓋捷運?
你的「偏僻」,有沒有定義?
順便問一下,高雄路竹,在未來產業或政策的規劃
跟國內外其他案例相比,在國家層次上有沒有值得投資未來的機會?
: 高雄捷運難以吸引人去搭的點我認為有幾個
: 1.高雄太好停車
: 就算是市區
: 你只要多花個幾分鐘一定有車位
: 甚至根本不用找
: 像台北基本上你根本不會去期待在市區一定能找到車位
你跟八卦版一堆版友是本末錯置的,分享一下在 MRT 的數據
1. 從空間來看,首先整理了公路與道路面積與城市的關係
一方面也是為了解城市的平面道路是否是造成高雄私家車過於方便的主因
同時也拿了 2010 年舊制的數據方便對照與發展趨勢。
新北市 臺北市 桃園市 臺中市 臺中市 臺南市 臺南市 高雄市 高雄市
100前 100前 100前
道路面積
(千平方公尺)
99年 34,317 21,981 29,203 59,622 19,326 58,760 13,021 49,465 19,137
104年 41,740 24,706 29,901 48,625 - 59,770 - 56,311
公路
(千平方公尺)
99年 16,052 3,362 16,298 19,002 2,351 28,456 1,921 17,679 1,575
104年 16,382 3,362 17,190 19,722 - 28,623 - 18,395 -
道路密度
(公尺/平方公里)
99年 1,401 4,963 2,248 1,893 8,236 2,059 6,388 1,317 8,607
104年 1,744 6,100 2,270 1,592 - 2,092 - 1,649 -
相較多山且涵蓋部分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台北市,只有壽山幾乎為平地的舊高雄市
道路密度上確實是遠超台北,與台中於伯仲之間,但不到 5 年台北市也來到 6,100
長期的市區高密度平面道路與外圍公路主義,台灣未來如何調整空間策略是當務之急。
而拿高雄平面道路過於方便藉此高捷搭乘率不佳,這應該只說對了一半
從台北甚至放大到整個雙北的案例來看,平面道路一樣方便
導致私家車轉換成大眾運輸的因素更可能是「車太多」或「外地之工作求學人口」
這點從 文章代碼(AID): #1P2ftZuu (MRT) 關於私家車的數據來支撐
2017/2 機動車總計 輛/每人 汽車 輛/每人 機車 輛/每人
高雄市 2,880,386 1.036 889,080 0.320 1,991,306 0.716
臺南市 1,950,613 1.034 666,869 0.354 1,283,744 0.681
臺中市 2,730,794 0.986 1,063,114 0.384 1,667,680 0.602
新北市 3,195,754 0.803 1,014,369 0.255 2,181,385 0.548
桃園市 1,882,438 0.875 753,919 0.531 1,128,519 0.525
臺北市 1,756,620 0.652 805,320 0.299 951,300 0.353
https://goo.gl/kFQQjO
還可以對照一下公共運輸市佔率 文章代碼(AID): #1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