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根本不是在依哪個預算法舉債
而是這個施政計畫中
對於這次舉債的回收方式根本沒有提供具體的方法
不過9.2也不用太高興
這不只是這次政府的問題
是一直以來臺灣政府的舉債都是如此
為了建設提供給政府一定的舉債額度
才能避免重要的公共設施沒有辦法通過預算案
原本的立意是良好的
但是從第一個舉債開始 就沒有規劃未來的回收方式
現在都已經快達到舉債上限了
所以才要更仔細的來審查未來的預算案
說實話 就是蔡英文比較雖 剛好碰上這節骨眼
但是包括她以內的歷代政府都有責任
到底是為什麼那些宣稱會帶來經濟效益
用來增加稅收 回收債務的建設 會到現在這情況?
很明顯的就是臺灣的預算制度過程有問題
在預算的審查中 分組委員逐條釐清是很重要的
但是臺灣每次都是落入政黨協商來決定
也就是根本略過了民主代議的程序
由兩個政黨來決定全臺灣的未來
然後預算執行的過程也是
因為政黨早就知道不用理分組委員會了
所以施政報告就像這次這樣亂做
只是這次有個會把整本看完的「瘋子」才出包
所以缺乏計劃的執行過程 每次都在追加預算 進度落後
然後又沒有吹哨者條款保護揭露弊端的人
工程採購就像大家知道的那樣黑
最後的審計也一點用都沒有
因為臺灣的國會也沒有制裁的能力 只能課責
調查委員會也都自己人
決算審計就是一個進度報告
大家都知道有問題 就是沒有能力去制裁他們
下個會計年度又重複一次這樣的事情
結果現在在檢討揭露這個預算制度漏洞的人
在那邊玩文字遊戲 規避真正的問題所在
不愧是鬼島玩法
把發現問題的人解決 問題就解決了
難怪藍綠都要弄他
國民黨做在野黨也是當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