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專家籲台灣正視機遇與挑戰
中評社臺北7月23日報導,日前,現代財經基金會邀請重量級專家學者舉辦論壇,探討“一帶一路”與臺灣經濟前景。與會專家呼籲,臺灣應正視大陸“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論壇由現代財經基金會董事長、臺灣綜合研究院董事長黃輝珍主持;引言及與談專家有:臺灣國際關係學會會長楊永明、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辛翠玲、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院長王高成、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莊奕琦、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高長等。
論壇主辦單位、現代財經基金會指出,在美國可能從全球化改弦更張走向貿易保護主義的戰略收縮關鍵時刻,中國大陸則極具雄心地積極推動“一帶一路”新的全球化戰略,擺在臺灣面前的是一道前所未有的嚴峻課題:不論從短期產業轉型發展來看,或以長期國際經濟版圖變換思考,如果一直未能妥善化解兩岸關係糾結,融入主要國際區域經貿組織,則未來臺灣會不會走向邊陲、後端化?這是臺灣朝野都需要正視和嚴肅思考的問題,並且慎謀對策。
論壇主持人黃輝珍指出,“一帶一路”是當前國際社會普遍重視的大題目。大陸領導人在與各國領導人或國際組織領導人會談時都會談到這個議題。五月中旬北京峰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派代表參加,更有30個國家領導人親自出席並發表聯合公報。“一帶一路”既包含著新的全球經貿戰略規劃,也涵蓋全方位國家發展戰略思維;有內在的需求考量,也有外在的運籌目標。可以預見,這個議題必定是未來國際局勢、全球經貿發展中的重要動力,是大陸國家意志與綜合實力的體現,也將與國際激烈變化的複雜局勢聯動影響。
與會學者臺灣國際關係學會會長、台大政治學系教授楊永明表示,近年尤其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國際經濟與政治的格局急劇變化,從美國獨霸的單極,開始浮現美國、中國大陸、俄羅斯與德國等多級體系。其中,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戰略佈局,已深刻影響東亞與亞太局勢,也影響到兩岸關係。臺灣面對這些衝擊,尤其是兩岸關係的糾結,如果未能妥善化解,導致無法接軌國際,將使臺灣經濟加速陷入邊緣化、空洞化危機。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辛翠玲分析,中國大陸倡議“一帶一路”建設計畫,最重要的思維是,對外經貿戰略採取積極擴張政策,透過國際外交連結區域經貿策略,逐步推動全球經貿互聯互通,在此同時,則希望透過此項計畫結合“中國標準”,從產業的製造源頭到市場的通行證明發放,未來將由中國大陸逐一制定規則,加以規範,藉以在全球化戰略佈局中掌握政治經濟話語主導權。
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院長王高成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大陸新的對外及對內經濟發展戰略,也是一套大計畫新動力,除增加在國際的經濟與政治主導權,促進貿易利益及能源安全,也將拉抬中國大陸國際經濟及政治地位,尤其是透過基礎建設的投資及援助,將提升對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影響力。目前兩岸關係不佳,可能使臺灣失去參與一帶一路機會,加上這些國家與臺灣沒有正式邦交,恐對“新南向政策”造成排擠,甚至衍生為臺灣對外關係的壓力。
政治大學經濟學系講座教授莊奕琦指出,目前兩岸經濟均面臨升級轉型壓力,尤其兩岸產業所依賴的低廉生產要素競爭條件不再,在推動迎進來的同時,亟需走出去,在選擇合作對象時,均以經營國際協力廠商市場為首要。臺灣新政府所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其實與中國大陸“海上絲綢之路”可以互補,同步朝向國際化、全球化,共同打造區域經濟整合“新路徑”,進而在新路徑中取得最大利益,使臺灣可以真正達到分散風險。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特別強調,由於中國大陸推動“一帶一路”重塑全球市場,其所經過的相關省份為目前大陸台商重點佈局區域,臺灣可以藉由產業技術、產能和資本等優勢,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發展較為落後的情況下,若能順利參與,不但可以將臺灣產業的優勢加以移轉,而且也可以更進一步提供廠商更多外銷出口空間。
前陸委會副主委、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任高長提醒,“一帶一路”在國際上所引起的“西瓜偎大邊”現象似在逐漸擴散,是否衝擊臺灣新政府的“新南向”佈局?加上未來中國大陸對能礦資源的需求增加,提升了國際貿易話語權或主導權,是否對臺灣能礦產品的進口造成排擠?尤其大陸在透過“一帶一路”消化過剩產能之同時,複製六、七十年代日本“雁行模式”經驗,建立與周邊國家的跨境產業鏈結,或將對臺灣在國際產業鏈結的地位造成影響,值得關注。
會後經徵得主辦單位同意,整理稿全文將在兩岸智庫雜誌《中國評論》月刊刊發。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1&docid=10425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