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ealth.com.tw/article_in.aspx?nid=11642
2000年,台積電併購張汝京一手創辦的世大半導體後,張汝京帶了百位以上的台灣員工,
到中國上海創辦中芯國際,引起兩岸轟動。當時台灣科技業掀起「移民上海」風潮,一位
記者詢問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對於中芯國際未來營運的看法,以及是否會威脅台積電晶圓
代工龍頭地位?當時,張忠謀回答,「我認為中芯不僅不會威脅到台積電,我預期它的營
運也會很辛苦。景氣好的時候,也許賺一點小錢,或是根本不賺錢;但不景氣來臨時,就
會賠大錢。」
敗因一 張汝京格局不夠
精於快速建廠 照抄台積電踢鐵板
如今,17年過去了,張忠謀的預言可以說完全料中。中芯如今雖位居全球第四大專業晶圓
代工廠(次於台積電、格羅方德與聯電),也扮演中國半導體製造的核心角色;但中芯的
營運發展軌跡,確實是大部分時間賠錢,只有幾年有少許獲利,且因大股東各有盤算,導
致內部派系不和、經理人快速更迭,不僅與一線大廠台積電、三星及英特爾差距愈拉愈遠
,展望未來3至5年,恐怕要很努力,才能從二線廠中突圍。
中芯被視為中國半導體的樣板企業,若要為它17年的發展做總結,簡單說,領導人格局與
經驗不足、股東各吹各的號、派系不和團隊更迭,加上國家政策強力支持,卻反而導致營
運混亂無法聚焦等,都是中芯營運不如預期的關鍵原因。
首先,中芯創辦人張汝京是建廠高手,但並非經營高手,這在公司成立之初就眾所周知。
張汝京屢屢用最快速度建廠,但晶圓代工成敗關鍵在於生產良率與技術研發,這些要靠基
本功,完全急不來;張汝京先前在德州儀器(TI)沒有扎實的產業基礎,在景氣大好時成
立世大,一路打順風牌,無法證明是否有擔負營運大任的實力,最後中芯只能採取最簡單
的作法,就是挖角與模仿台積電,讓中芯種下敗因。
全盤照抄台積電,也成為日後中芯專利訴訟大敗的主因。○五年,台積電開始控告中芯侵
權,經多年訴訟,○九年底台積電獲勝,取得中芯二億美元現金賠償與中芯10%股權,時
任中芯執行長的張汝京因此被逼下台。張汝京時代結束,引發日後中芯股東與團隊不斷更
迭,甚至形成派系傾軋的各種紛擾。
晶圓代工是高門檻行業,資本支出與技術研發須不斷燒錢,中芯創立前幾年,雖然快速建
廠,並迅速在美國與香港掛牌上市,但連年虧損,很快面臨資金不足的考驗。
○六年,飛思卡爾(Freescale)被私募基金收購,一時間半導體企業成為國際私募基金
鎖定的目標。當時也有私募大咖找到張汝京,不過背負振興民族工業大旗的中芯,當然不
可能輕易賣給這群私募禿鷹;於是張汝京向政府求援,當時中國政府指派了大唐、華潤及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三家國企,最後由大唐以1.7億美元取得中芯16.6%股份,取代上海
實業成為中芯最大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