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卦點說明:馬總統看完敦克爾克大行動,覺得很好看,但對於希特勒的戰術,仍然百
思不得其解。
FB連結: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54934797901979&substory_index=0&
id=118250504903757
FB內容:
從敦克爾克到仁安羌
第一次讀到二戰英國遠征軍在1940年5月從敦克爾克大撤退的歷史,我正在建中讀高一。3
3萬瀕臨圍殲的英軍(含部分法、比、荷軍)能在九天內橫渡英法海峽,安全撤回英國,
而希特勒居然下令戰車部隊停止攻擊三天,空軍也未大舉出動,實在匪夷所思,多年來不
得其解。
上週我跟美青及同仁共同觀賞新片「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一方面被導演諾蘭
(Chris Nolan)用小故事講大歷史的手法吸引,覺得有趣與感動;一方面聯想到兩年後
亞洲戰場上中國遠征軍新38師113團在劉放吾團長領導下,以800多官兵(不到一個團),
突破日本櫻井省三中將所轄33師團數千人的包圍,解救瀕臨崩潰的7,500英軍的緬甸仁安
羌大捷。
敦克爾克大撤退被英國人視為奇蹟,因為事前連首相邱吉爾都認為能救出3萬5千英軍就不
錯了。在德軍以閃電戰術橫掃東歐、西歐的當時,這項保存實力行動的成功,遠超出預期
,也恢復了英國人的自信。撤退官兵不但投入隨後登場的「不列顛之戰」,四年後更加入
諾曼第登陸之戰。相比之下,當時數萬被破壞後棄置的大砲、戰車、軍車、迫砲與機槍,
也就不算甚麼了。
1942年仁安羌大捷的規模遠遠小於敦克爾克大撤退,但意義更重大。
第一,這是我國在1941年12月9日對日宣戰加入同盟國五個月後,國軍在海外第一場勝仗
。
第二,這是日軍33師團自日本仙台編成後從中國內地打到東南亞,一路所向披靡,這是第
一場敗仗。
第三,英軍在天氣酷熱又缺水、缺糧的情況下,被日軍包圍近月,瀕臨崩潰,已有士兵自
殺。1942年4月18、19兩天遠征軍113團在劉放吾團長領導下結合英軍全力反攻,終於突破
日軍封鎖,反敗為勝,解救7,500英軍官兵、牧師與眷屬。消息傳來,中英美報紙均大幅
報導。也在4月19日,美國杜立德中校率領16架B-25轟炸機從北太平洋上「大黃蜂號」航
艦起飛轟炸東京等日本大城成功,兩役相互輝映,對提升盟軍在珍珠港事變後的低迷士氣
,幫助很大。
第四,這些英軍,在斯立姆(William Slim)將軍撤回印度後整訓,投入兩年後的英帕爾
(Imphal)之役,大敗日軍,斃敵5萬多人,為日軍當時在海外第一大敗仗,奠定保衛印
度,反攻緬甸的基礎。
第五,這一次我國遠征軍的戰力、勇氣與義氣,令英國人驚艷、美國人肯定。不但英國女
王、美國總統、中國委員長授勳頒獎,八個月後(1943年一月),英美兩國主動與我國廢
除不平等條約,另訂平等新約。一年半以後(1943年11月),並邀我國蔣委員長參加「開
羅會議」,我國逐漸成為全球四強之一,也為光復東北與臺灣創造了條件。
1992年4月,仁安羌大捷50週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訪美時專程探望旅居芝加哥的劉
放吾將軍,再三感謝劉將軍當年對英軍的救命之恩。2013年,當年英軍上尉費茲派翠克(
Gerald Fitzpatrick)以90高齡出版「中國人在緬甸救了英國人」(Chinese Save Brits
-in Burma),高度肯定仁安羌大捷。
有人說,對英國來說,仁安羌大捷是「亞洲的敦克爾克」,良有以也。
※ 臉書爆卦請用FB當標題,並附上20正體中文說明卦點,違者水桶一個月。
※ 注意!濫用FB爆卦視同鬧板文處理。
※ 記得要附上來源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