噓 Bode123: 漢字對台灣人來說是外來的??? 08/06 11:53
→ Bode123: 甚至有人提出說上古漢語是台語.. 08/06 12:20
你以為台灣只有漢人?
面對現實吧,台灣是個多種族的島嶼
http://www.twmemory.org/?p=9601
1636年5月26日,台灣第一所學校成立
http://www.twmemory.org/wp-content/uploads/2016/05/twmemory_010130.jpg
是荷蘭人開設來教「原住民」的學校,當時島上有很多平埔族,漢人很少。
然後這叫做「新港文書」↓ (右邊是漢字)
http://i.imgur.com/9AHT650.jpg
同時用新港文和漢文寫的文件↑
是荷蘭傳教士用羅馬拼音,為平埔族原住民設計的,這時大概是1636年,夠早了吧?
到荷蘭人離開台灣150年後都仍看的到新港文寫成的文件,毀滅於中國人的暴力迫害
「漢化」,以前課本說是漢文化強勢,其實是迫害,才不是本身多優秀。
時至今日,台灣漢人(不算1949年後來的)大概85%身上帶著13%~25%的平埔族基因,
平埔族事實上是融入漢人的血緣裡面,普遍,但稀薄,然而這種跨種族的混血(還包括
跟其他很多地方混血,因為早年台灣極度缺乏女性人口,海盜人口走私又猖獗)
就是為什麼台灣人的臉孔只要仔細看,就能發現和中國人不同。
噢,這邊可能有人要跳出來說「有爭議」,我們就來看所謂的爭議到底是怎樣的爭議,
是「學術爭議」,還是「政治爭議」,爭議雙方的學術地位又差距多大。
《基因當然可能擴散而稀薄分佈回應陳叔倬對〈沒有唐山媽?拓墾時期臺灣原漢通婚之研究
〉的評論》 by 黃樹仁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以下為節錄,原文很長,陳叔綽被批評的一蹋糊塗)
陳叔倬教授認為原住民基因在當今臺灣漢人之間不可能廣泛分佈,理由是他認為原漢通婚
既然比例不高,則為數有限的原住民基因應該會透過漂變過程而無法廣泛散佈在漢人之中
。
陳教授對漂變的理解有兩個誤謬。一是選擇性的理解漂變的概念,以及忽視樣本規模。二
是將個別基因的遺傳機制混同於族群遺傳機制,以致於將不相關的漂變概念引用於討論原
漢通婚的後果,徒然浪費力氣。
為何陳教授會違背本行的族群遺傳學基本邏輯,而否定原住民基因在學理上可能廣泛分布
於今日臺灣漢人?為何以這種研究沒有意義為辭而拒絕研究當今臺灣漢人帶有原住民基因
者的比例?甚至錯誤的引用不相關的漂變概念與其他遺傳學名詞來進行無謂的爭議?原因
在於,此一理應客觀探討的科學議題已經嚴重受到當今臺灣的國族認同爭議影響而導致兩
極化情緒對抗。
如果今日臺灣漢人普遍多少帶有臺灣原住民基因,表示我們與大陸漢人的基因多少有差異
。對於汲汲於主張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研究者而言,這證明了「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
正如林媽利的書名所示(林媽利2010)。但對於認同中華民族的研究者而言,地廣人眾的
漢人因為各自與不同的周邊鄰族通婚,各地漢人本就基因略有不同。臺灣漢人與大陸漢人
略有基因不同並無特殊意義,我們仍是一個民族,這正是陳叔倬教授的立場(陳叔倬、段
洪坤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