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 聯合報
2.完整新聞標題:
※ 中研院士:大學不能有終身職 沒淘汰怎會成功?
3.完整新聞內文:
玉山計畫急就章 恐變陽明山
對於玉山計畫中的「玉山學者」,國家講座得主、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直言,靠薪水吸引人
才,是最基本的一步,沒有好的研究生和硬體環境,根本沒辦法成功。政府「太急就章」
,只有發錢是不會成功的,「橘化為枳」,由於環境的不同,而使橘子的品種變壞變成枳
,同理可證,「把玉山學者借回來,沒有好的環境跟團隊,恐怕變成陽明山。」
陳培哲表示,不管是設立國家講座或玉山計畫,最大的目的是要提升台灣學術的國際競爭
力,不是要發錢,但能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國家講座這麼多,有提升台灣的學術競爭力嗎
?他直言,國家講座是沒有用處的,這些人得了國家講座以後,對台灣的科學研究並沒有
貢獻,「可能得國家講座以前還比較有貢獻。」
只給錢、人少、時間短
「教育部用心良苦,以台灣現在的條件,是絕對不可能跟人家競爭,因為好一點的人才不
願意過來。」陳培哲說,國家講座一年100萬,根本不可能跟人家競爭,如果一年多給500
萬,可能可以找到好的學者,但這個好的學者,不是只有薪水,配套環境更重要,包括好
的學生、同儕和硬體,「如果只有發錢,絕對不可能成功,重要是提供能夠發揮的環境。
」
陳培哲說,玉山學者是好的想法,「但我不樂觀」,因為只給學者錢,且找來很少數一群
人,停留短暫時間,很難發揮效果,只有玉山學者是絕對不會成功的,你把人找來,但他
發現沒有好的學生,要花很多時間做行政雜事,還要找好的學生,且只有3年確實蠻困難
的。
「台灣周圍環境沒有改變,只把人找來,很難有效果。」他認為,要解決台灣學術界競爭
力的問題,必須要有革命性的改革,「大學不能有終身職」。我們常在講香港、新加坡的
教授薪水是台灣的3、4倍,但他們5年就評估一次,評估不過就不會被續聘,鼻子摸一摸
一定要走,因此大家才會努力認真;反觀台灣,沒有淘汰制度,教授薪水雖然低,「但非
常安全、穩定」,即使表現再不好,也幾乎不解聘,跟公務員一樣,「沒有危機,就不需
要努力,這樣怎麼會成功呢?」才會造成台灣學術界競爭力的節節敗退。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goo.gl/eCFqT8
5.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