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下整個故事好了,說穿了用什麼發電比較安全環保很大部分是「流行」的
問題,每個時代流行的東西不大一樣就是了。
第一階段:核能是最「乾淨」的能源
一開始環保人士對火力發電有很大疑慮,主要是火力發電排放大量的廢氣,造
成兩種嚴重的後果:嚴重的空氣污染,以及形成酸雨。
空氣污染大家比較清楚,所以在這裡稍微介紹一下酸雨的問題。當年反對酸雨
的主張,與知名的著作《寂靜的春天》描繪的形象非常接近。
當廢氣排放至大氣中,形成酸雨降回地面時,首先會造成森林群的死亡,接著
會破壞湖泊的酸鹼度,魚群也跟著成群死亡。自然因此變成一片死寂。
在那個時代核能成為新的能源明星,被譽為是最乾淨的能源。它不會造成空氣
污染、形成酸雨,因此獲得許多支持,認為這種高科技將有效地達到環保目的。
第二階段:反核運動興起
反核浪潮的興起,主要從一部電影「中國效應」(The China Syndrome)開始
。這部電影由幾位好萊塢大牌明星主演,講述核電廠爐心融解的危機。所謂中國
效應是當時的推論:融解的爐心會一路向下穿過地層,到地球對面的中國冒出(
嗯,應該不會有這種事)。
這部電影上映時,正好爆發了三哩島事件,促成了對核能安全的疑慮,這個時
候風向開始轉變,反核運動開始湧現。
反核運動的流行興盛,和全球核電廠是否出現嚴重事故有密切的關係。三哩島
事件發生於1979年,車諾比事件則是之後的1986年,自車諾比事件後反核運動也
在台灣開始壯大聲勢,成為解嚴以來三十年政治動員的好題材。
不過這裡附帶一提,在當時台灣推動核電,其實還有另一層面的考量:也就是
和中共的軍事對峙。台灣本身燃油燃煤產量不足,因此積極發展核電希望能夠維
持電力自足,避免和中共對幹時海運遭到封鎖導致電力癱瘓。不過現在藍綠都等
著中國善意,所以這一點就不再考慮了。
第三階段:擁核聲音再現
由於綠能沒有一個能打的,反核的結果就是重新重用火力發電。而隨著環境議
題再次改變,一些環保人士開始重新回到核能的懷抱,重新主張核能是對環境最
友善的發電方式。
(火力、風力、水力、太陽能各種電廠的設置,都被質疑過會直接破壞當地的生
態系統,核能相較之下除了冷卻水排放造成白珊瑚議題外,整體而言對當地環境
的衝擊是最小的)
這時主要的爭議不再是霾害或者酸雨,而是落在「溫室效應」的議題上。很簡
單的說反核的主張攻擊核廢料的安置安全問題,但是相較之下,火力發電的廢料
(廢氣)也根本沒有適切的安置方式,只是排到大氣中所有人眼不見為淨而已。
重新站在擁核的環保人士的主張,指出因為火力發電的廢氣排放所導致溫室效
應、全球暖化造成的後果,對地球的環境造成更大的衝擊和破壞;同時核廢料有
幾萬年的時間可以處理,但是溫室氣體對地球上人類生存的威脅,則可能是幾百
年內就會發生的事情。
海平面上升、氣候異常、強大且更密集的颱風豪雨,都被認為與溫室效應有關
係。原先反核的環保人士中有人開始倒戈,轉向擁抱核能的一方。
如果你真的回顧整個反核、擁核的歷史,你會發現其實連這類環保的主張,都
有這種「時尚」的現象。不管是反核還是擁核,結果就變得像是在追求流行。十
年前也許你反核你會被認為很酷、有良知、是一個人,但十年後也許風向又要大
轉,變成支持核能才是真正「正確」的事情。
但要區分一個人是真正關心環境議題還是只想追求潮流,就沒有那麼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