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ords2012 (づ′・ω・)》之銘言:
: 如果國文課本的文言文全部砍光,全部都是白話文
: 只保留 劉墉 侯文詠 宋晶宜 胡適 翻譯麥克阿瑟為子祈禱 這些白話文
: 未來的學生再也不知道唐宋八大家是誰,不知道四書五經六藝
: 不知道論語與孟子的智慧,不知道孔子孟子當時的言論有多偉大
: 變成只能下課自己去查
: 這樣下來,台灣人會少學多少好的中國文化?
: 沒文化素養的國中小流氓會不會越來越多?
: 告訴我!好不好!
: (怎麼想都覺得很可惜!對不對!!!)
我認為文言文不一定要全部砍光
只是塞那麼多篇可能真的沒有什麼用
因為台灣國民教育的主流就是在教學生填鴨式作答
完全不會思考
我是專指國文的部分啦
從國小的圈詞,到高中的注釋,乃至大考的國學常識等等
每個人努力都可以背起來,那底下的意義呢?
為什麼會產生這些東西?當時的氛圍?
這些是學生不大會去深入探討的
以前準備考試的時候也是統統背起來
儒家五聖、四書集注、十三經、六才子書、四科十哲等等
花時間去背一定有分數
甚至漢賦唐詩宋詞元曲
但很少有學生會去瞭解這些文體產生的原因
所以我覺得文言文可以減少 但不要全部砍光
因為還是可以從文言文中學到一些古人的思考模式
篇數少、挑幾篇精華文章講
可以講比較多比較深
畢竟國文說穿了真的就像歷史一樣,是一篇篇的故事
只可惜很多好的故事是在於過程,而被重視的往往只是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