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王德威:文言文課數比例下降 戕害弱勢學生
2017-08-25 11:25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即時報導
中研院士王德威:操作白話、古文 過於粗暴淺薄
中研院士、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王德威接受本報記者電訪時表示
,政府如果對台灣人文精神有真正的關懷,應該把高中課綱的修訂,視為「前瞻
計畫」一部分,放開胸懷,「真正的經典,可長可久,是沒有古典和現代之分的。」
「經典沒有時代跟國籍分別。」王德威說,在西方中學以上和大學本科,都有
原文經典的課程,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開始讀,學習的國家和文化也涵蓋法國、
英國到北美。很少人拿經典的時間性,以及民族和國籍認同大作文章。
王德威說,不該把中國的問題無限上綱到意識形態,中國經典有許多國家、朝代和思
考的相互衝撞,讓讀者認識複雜而廣義的中國。文言文一直變動,每個朝代有不同的
文言文代表,硬把兩千年的文言文,打成不可救贖的對象,「這是一種汙衊。」
無論在台、港、新馬,甚至歐美的華語社會裡,文言文已滲透在日常生活,王德威認
為,應該在不同層次上探討「什麼樣的文言文對當代的學生有用」,而不能只因以為
文言文是過時、大中國的東西,就棄之不顧。
「投票表決經典,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做法。」王德威說,政府不該刻意地以高中課綱
作為急迫的政治表態。使用經典/非經典、白話文/古漢文等名詞操作,都過於粗暴和
淺薄,應平心靜氣、廣義看待經典,才能維護台灣人文精神可長可久的豐富性。
此外,他更擔心,若高中國文文言文課數比例再下降,中產階級以上的父母,一定會
把孩子送到補習班學習古典文學,培養語文能力,而弱勢學生則失去了學習更複雜語
文和經典的機會,「這可能是課審委員對於非菁英階層孩子學習機會的最大戕害。」
中研院胡曉真:國語文教育的改革 不能簡化為文、白之爭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胡曉真指出,近日「十二年國教語文領綱」課審發生
重大爭議,國語文教育的改革被簡化為文、白之爭,古典、現代之歧異,或者中國文
學、台灣文學之分割,實為不幸。事實上語文教學、中國文學、台灣文學、華文文學
都是學術專業,一同為人文學的推展努力,無主從之分,在科技部更屬同一學門(
「文學一」學門)。
「這次爭議正因為未能充分尊重專業而起。」胡曉真表示,國語文課程改革的重點,
不應侷限於篇數與選文,也不是中國文學史與台灣文學史在高中教育中的份量消長。
要之,文學史知識本不應成為國語文教育的核心。創新教學方式、課文類型多元化
(例如增加小說、戲劇等不同文類的課文)、培養審美情感、訓練口語表達(例如演
講、辯論)、強化寫作能力,這些都是許多文學學者一再呼籲,也正是近年許多教育
現場的語文教師不斷嘗試實踐的改革方向。
胡曉真提醒,更不容忘記,不只是國語文,所有的中學科目都必須與大學課程有所銜
接,所以大學以上教師的專業意見也需受到重視。現今課審會的討論與決策方式,無
法顯示對文學研究專業與語文教育專業的尊重。他個人鄭重建議,語文課綱未來必須
回到語文教學、中國文學、台灣文學、華文文學的學術領域,由專業學者與教師在考
慮受教者之能力與興趣的前提下,進行深入的探討。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663238
怕減少文言文篇幅會導致有錢人送小孩去學文言文
進而傷害弱勢
這真是我聽過最有創意的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