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rgaretJoJo (AWA++)》之銘言:
: 新詩跟文言文兩個都感覺沒什麼用
: 而且有夠無聊
: 大家想把他們廢除很久了
: 如果可以當然兩個都憶起廢
: 但如果只能擇一廢除的話
: 要選哪個?
: 新。詩很。沒。用。
: 是。否值得。讓人。們試著。不去挽。留它。
: 文言文亦無用於民也
: 無用於民則無異於冗贅之物,實需捨之
: 有咪有卦?
文言文這東西基本上除了學習古文的功用外
對現代人一般使用上功能性沒有這麼大
只是東西久了
去蕪存菁後留下的比較是些能流傳千古的名作
或許有人可以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些
但我也不認為需要在義務教育上如此花費這麼多精神研讀
畢竟現在資訊爆炸
就功能性與重要性上
有太多知識比文言文優先了
另外提個國中國文老師自爽的說法
他以為文言文是全世界最精煉的語言
(因為單字詞,因為一字多義,另外其實可將多數虛詞去除)
因此
如果要從太空中傳送訊息回地球
最節省資源的作法是用文言文
航空我不懂
所以這種說法聽聽就好
至於新詩有沒有用?
我個人認為還是有用
文學作品就是抒發心情的
寫爽就是他最大的用處
問題比較大的麻煩很多板友都提到了
就是解讀上太困難
很多賞析不免都讓人有穿鑿附會之感
最經典的案子
就是傳聞中鄭愁予本人打臉課本賞析
說他本人根本沒想這麼多
然後國文老師紛紛突然想起了大學時代學過的文學批評理論
拿著羅蘭巴特的"作者已死"說嘴
堅持他們的賞析無誤
賞析的確沒啥錯誤可言
但不知名的課本編纂者的賞析拿來考學生
這時為啥就沒作者已死可以用?
我只能說科科了
不過古典詩難道沒有類似的情況嗎?
鄭愁予因為還活著可以嘴課本編纂者
但李白杜甫都死了骨頭可以拿來打鼓了
誰知道現代賞析會不會又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最知名的應該就是李商隱的詩迷吧?
《錦瑟》一首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至今怎麼解,到底在描述啥
學界方家還莫衷一是
翻成白話對他們難度不高
但說能真的解開李商隱的本意
卻沒人有百分百的把握
但還是不影響這首詩傳頌千年的藝術價值
我們依舊可以透過他的修辭語法與音律格律
不同的角度去賞析他
但新詩就比較麻煩了一點
因為講白話的文辭(但還是有人寫得很美,譬如席慕蓉的《一棵開花的樹》)
為了長得像詩
產生了很多割裂的奇怪斷句
甚至用文字排出圖形的作法,其實也是妨礙閱讀
讓人弄不太清楚該從哪裡讀起
以及完全不必顧慮音韻格律的特色
美其名叫作自然的音律
但實際上真正能掌握的卻不多
且真的多數人讀得順的
多少都還是有點押韻,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很明顯的"來"與"彩"在中文中諧韻
正是古典詩押韻的法則之一:1可押可不押,3不押,24押
但這一來
尾韻不押
頭韻也不押
(這個中文使用者也沒有這個習慣,多數見於西方的作品)
Peter Piper picked a pek of pickled peppers, A peck of pickled peppers Peter
Piper picked. If Peter Piper picked a peck of pickled peppers, How many
pickled peppers did Peter Piper pick?
一堆p也就自然形成了一種音律(BY維基)
而字數句數又沒有像俳句一樣有明確的規範
(如俳句)
俳句規範3句,字數575
如松尾芭蕉的作品
古池 / 蛙飛び込む / 水の音
furu ike ya / kawazu tobikomu / mizu no oto.
音節上非常漂亮的分成了575,也就形成了節奏
結果就是甚麼是自然的音律,我至今摸不懂
新詩又不入樂
那麼不嚴苛規範音律之美的新詩
為什麼要以韻文的一種格式"詩"命名
這我也搞不懂
其實我個人建議
如果要改造新詩
或者是要國文課要選文
我強烈建議挑選歌詞
昨天我也發了類似內容
今天為了推廣再說一次
過去漢樂府也是採集民歌而來
最後登入大雅之堂
而宋詞元曲原本也是流傳在清樓歌館之中
也傳唱千年
既然漢樂府與宋詞元曲都可以成為是中國文學的四韻文之一
那麼何以現代歌詞要被人視作不入流呢?
最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就是Bob Dylan
且很多搖滾樂手總喜歡自稱詩人
為啥入選國文課本的作品就必須要是專業作家的作品呢?
相較新詩而言
大家不覺得歌詞更能貼近台灣一代人的一代文化一代生命嗎?
譬如燒肉粽
(燒肉粽 燒肉粽 賣燒肉粽 燒肉粽)
(一)自悲自嘆歹命人 父母本來真疼痛
乎我讀書幾多冬 出業頭路無半項
暫時來賣燒肉粽 燒肉粽 燒肉粽 賣燒肉粽
(二)要做生理真困難 那無本錢做未動
不正行為是不通 所以暫時做這項
環境逼我賣肉粽 燒肉粽 燒肉粽 賣燒肉粽
(三)物件一日一日貴 厝內頭嘴這大堆
雙腳跑到要鐵腿 遇著無銷尚克虧
認真再賣燒肉粽 燒肉粽 燒肉粽 賣燒肉粽
(燒肉粽 燒肉粽 賣燒肉粽 燒肉粽)
這不就是我們父輩祖輩的為了生活辛苦打拼的樣貌嗎?
就修辭而言也有排比句法
而且過去樂府宋詞元曲的歌譜多已逸散
但現代歌詞我們更可以根據樂譜連同一起分析美感
拿個最近我很喜歡的例子為例
鄭進一的《家後》
"因為我會嘸甘 放你 為我目屎流"
其中的"屎"
據作者本身說法因為有其它不好意思
所以故意把降調的字
放在升調的曲之中
讓這個字的字音沒有這麼明顯
但卻也不會妨礙聆聽與閱讀
綜上所述
我建議
1.新詩這個體裁改名,更換掉容易讓人誤會的韻文詩的字眼
2.開始在國文課本中採集民歌,更能落實本土意識的融合
3.文言減少比例,或者是說國文課減少堂數X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