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什麼身份證上印有原住民身份
: 我全家身份證上都沒有這個你翻給我看看
身分證印這個幹嘛...?另外發一張認證我覺得還差不多。
身分證的功能應該不需要包含認證血統或文化吧
: 2.什麼考試加幾啪讓你上不了學校
: 加了10%跟35%的原住民相互比較
: 當然城鄉差距一直是這項政策的問題
: 我在我的課堂中也做過調整的研究
這我也不太明白,比較會講母語的人=考大學應該要有優勢?
念大學跟母語有甚麼關係?
我很贊成保存母語(包含閩南語客語福州話都是),並提供資源給想學的人,
但推廣就根本浪費資源。這跟三民主義或文言文一樣,無法為個人帶來經濟效益,
應該留給社區大學等體系當興趣教育就好,除非你是走有關的研究路線等。
: 3.領一堆補助
: 誰跟你一堆補助
: 有用的就學雜費減免跟營養午餐
: 學雜費減免主要由於原住民教育程度問題
: 讓原住民家庭減輕壓力促進階級流動
(這段年代久遠,可能細節會有些模糊)
我念國小時,每個學期,都是同一位同學拿原住民獎學金,
他的家境其實很好,而且相當不受教。
但同一個學年中,另外一位肢體傷殘的同學,沒有任何獎學金可以領。
藉由補助弱勢,促進階級流動,是很重要的,又為什麼要特別分原住民的一塊?
這不是標榜原住民就是弱勢?更造成資源沒有流到真正弱勢的部落裡嗎?
: 這些都算是轉型正義的一部分
: 不是因為原住民多高級
: 漢沙文主義正是造成原住民問題的因素
: 因為某些人始終活在漢人本位的社會中
: 覺得從原住民角度出發是無法接受的
: 這種情形其實跟對面國家整天嚷嚷
: 傷害中華人民情感是一樣的道理
我覺得你沒搞懂一件事,轉型正義、文化多元跟浪費社會資源是三件事。
台灣既然是以正體中文為主的社會,卻要多數人去適應少數人的文字,
聽起來好像是另外一種殖民主階級興起了耶?跟大漢沙文主義好像也有點像。
請大家用中文書寫,純粹就是節省人力和社會資源罷了,並列母語姓名沒啥問題。
但堅持只用母語,在經濟社會上註定就是弱勢,而弱勢群體又要怎麼保護自己的文化?
我覺得日文就是個讀寫很麻煩的語言,但很多知識或娛樂,就是基於日文來創造的,
這就造成日文的優勢,而非他有多優秀。
若希望母語和文化能被保存或發揚光大,就不該期待政策保護,應該透過母語
創造出有價值的事物。
講更明白點,我覺得你並沒有真的想保護自己族群的文化和語言,反而比較像是
臭罵坐在博愛座上的年輕人的老人,卻無視於他身邊的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