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
學生心聲:走進書店 連作者的名字都不認識
課審大會學生代表蕭竹均昨天晚間在其臉書張貼來自包括雄中鄉土文化研究社、新竹高中
土地社、彰化女中臺灣文學研究社和彰化高中臺灣文學研究社的「致課審會的一封信」,
並有其他高中學生社團參與連署,裡頭提及文言文佔了課本極大篇幅,國文課大部分的時
間都在講解文言文的字義,每天不斷背課文背注釋背翻譯,佔比率如此高的文言文也排擠
其他文學,走進書店,發現即使上了多年的國文課,但架上作家的名字卻一個都不認識。
聲明指出,老師們把所有國文課都拿來上文言文,再告訴我們因為課程進度的壓力,白話
文必須回家自己閱讀,「反正白話文你們都看得懂,沒什麼好教的啦!」等等的話語時常
出現在課堂上,這也讓我們感覺現在的國文教育不僅獨尊中國古典文學,而且不重視其他
各式各類的文學作品。
以賴和小說「一桿秤仔」為例,這篇文章被選進課本已經超過10年,但大部分的老師不是
唸過一遍就當作教完了,就是要求學生回家自己讀,有些老師甚至跳過不上,國文課對他
們而言,比起文學教育更像是文言文教育,「但我們要的真的是這樣的國文課嗎?」
「真的只有文言文能進行文學教育嗎?」他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過去以為國文課就是古
文課,文學也就只有那些對我們而言遙不可及的古文,但是我們發現並非如此。我們在國
文課所學到的古人那些高風亮節、憂國憂民都過於抽象,即使國文老師將這些情操講得多
麼高尚,但那些故事始終離我們台灣學子太過遙遠,與我們沒有連結。
他們希望文學教育能夠擁有更多空間讓學生透過文學更加了解自身文化與更加理解多元文
化,持續關心本土事務與社會議題並且實際參與。並非否定許多文言文的作品及其價值,
只是認為文言文比例的下修,將會是台灣文學教育的一項改革,因為這樣將會有更多的空
間能夠選入使未來的學生們更加了解族群、階級和性別議題的文學作品,也藉此培育更多
擁有足夠素養參與公共事務一同解決社會問題的學生。期待有更多台灣文學的作品成為教
材,因為他們相信,「文學,是有辦法貼近甚至乘載著人們的記憶與生命的」。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692845
備註:
一堆國文老師充滿大中國思想,台巴子的文學怎麼可能教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