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oo.gl/Jtb42w
複習一下中國歷史
胡適和陳獨秀二人首先提出文學革命主張,建設新文學運動理論,樹立明確的改革方向。
二人都認為作品不應只講求形式,文學應內容充實,具有創意,表達明確,情感真摯。
胡適在1917年1月號的《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八項主張:一曰須言之有
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呻吟,五曰務去爛調套語,六曰不
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胡適在文中大力提倡白話文,認為:「白話文
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可斷言也。」
他於1918年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將八項主張歸納為四項原則:一曰要有話說,方
才說話。二曰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樣說,就怎樣說。三曰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
人的話。四曰是什麼時代的人,說什麼時代的話。
此外,他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導言》中提出要用一種新的文學史觀,打倒古
文學的正統,建立白話文學為中國文學的正宗。另一方面要用向來被文人輕視的白話作為
一切文學的唯一工具,創造中國的文學。
陳獨秀則於1917年2月號的《新青年》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張:「推倒雕琢
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
,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腐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
的社會文學」。
多看看歷史就發現
太陽底下真的沒有新鮮事
科科
※ 引述《psw788 (隔牆的愛情)》之銘言:
: 中國表態挺文言文 指台灣文白之爭是「去中國化」
: 教育部10日舉辦課審大會,最終決議高中國文言文比例訂為45%至55%。雖核心選文的篇章
: 此次未定,但爭執許久的「文白之爭」算是在此落幕;對此,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在13日
: 接受央視訪問時也說,中華傳統文化就像故宮中的瑰寶一般,「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根
: 與魂。」安也在訪問時朗誦中國詩句,強調文言文抒發情感的重要。
: 安峰山除了回應台媒多次提問的「李明哲案」,針對「文白之爭」,安也有自己的一套解
: 讀。他認為,台灣一直有股勢力處心積慮地在課綱、教材上「做手腳」,遭到各界反彈,
: 而他也持相同看法。安解釋,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共同精神家園」,就像是珍藏在故
: 宮中的瑰寶一樣,是先進們留下的無價之寶。
: 文白之爭不只是文體上的差異。安峰山強調,這不只是單純的事件,而是試圖「去中國化
: 」,無疑是有心人士操作的結果,且繼續「去中國化」,最終會消磨掉年輕台灣人心中的
: 中華文化,讓他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又補充,若想切割中華文化,只會傷害台
: 灣社會。意即,台灣和中國是不可分割之共同體,共享一份中華文化。安也不否認,文白
: 之爭,檯面下是政治鬥爭的一種手段。
: 安峰山亦在會期間強調文言文的重要性,他說學習文言文可以讚嘆風景之美,或是抒發個
: 人志向,都能有效地闡釋出內心的感受。「遇到情感糾葛時,並不是只會說藍瘦香菇。」
: (張愷庭/綜合報導)
: https://goo.gl/fYFmct
: 這下文言文跳到黃河也洗不清惹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