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宗教團體有何魅力 精神科醫師這麼看
宗教團體「佛教如來宗」創辦人妙禪,日前遭《蘋果》踢爆接受信徒集資4000萬買2輛勞
斯萊斯供養引發爭議,這類新興宗教團體究竟有何魅力,能夠吸引近10萬信徒追隨;精神
科醫師表示,宗教團體能滿足對個人自身的恐懼、不安、焦慮感的投射,消除這些負面感
,在團體內得到「替代性滿足」,是讓人深信不已的最主要原因。
台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表示,宗教容易吸引在生活中常有恐懼、不安、焦慮等情
緒的群眾,因為宗教能滿足這些群眾對這些情緒的投射需求,並且增強正面感受,並消除
這些負面感,特別是在「團體」內,能夠達到在日常生活中所得不到的「替代性滿足」,
必須要在團體內與成員相互依賴才能滿足對負面情感的投射與消除,久而久之便更加依賴
,更無法抽離團體。
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為何宗教團體成員接觸抨擊訊息後仍深信不已,許正典表示,這是
因為如果承認外界攻擊屬實,否定自己的信仰,就等於否定過去的一切,為了「不能被否
定」,反而會使信眾更加強化凝聚力;如果好不容易找到的信仰中心被推翻,那麼過去的
恐懼、不安、焦慮感又會再度浮現,可能又會去尋找下一個能夠有「替代性滿足」功能的
團體。
宗教團體對情緒的移情與對個人移情有何不同,許正典說,移情是指患者的欲望轉移到分
析師身上而得以實現;以個人治療來說,被治療者,容易把自身的慾望投射到那個願意傾
聽的對象,團體治療如宗教團體,可藉由如未知力量的神蹟顯現、運氣變好,人生改善等
經驗分享,滿足參與者的移情,在團體中看到他人的信仰堅定,久而久之個人與團體的信
念會更一致,團體儀式中更容易因為全心投入,焦感神經亢奮的情況下,情緒容易被放大
,容易出現誇張的肢體行為。
但許正典強調,信仰宗教是個人自由,可當作心理抒發的一種管道,在團體中與被投射精
神領袖為善,其實並無對錯,但提醒如果宗教團體如果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或是會因
為對宗教理念出現質疑而被團體打壓等,反而容易引發心理的焦慮恐慌,如有這些情況,
建議應及早抽身,暫時不要加入團體活動。(黃仲丘/台北報導)
https://goo.gl/G66p1Y
5.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