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2.完整新聞標題:
妙禪爭議多,佛教如來宗信徒為何仍堅信不移?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神力」現象
3.完整新聞內文:
佛教如來宗創始人妙禪師父(原名劉錦隆),因收下信徒集資贈與的兩輛價值四千多萬的
勞斯萊斯豪車,引發爭議。不少曾加入的信徒也紛紛出面爆料,有前種子幹部透露,「佛
教如來宗」階級制度明顯,「正法班」裡持麥克風、最靠近妙禪的「護法」,必須由妙禪
親自從各區的「精舍老師」挑選,而且都是律師、醫師、教授等高知識份子。究竟妙禪有
什麼力量,可以吸引近十萬名信眾追隨?
其實,這也不是妙禪第一次捲入紛爭,過去就曾因詐財、騙色登上新聞版面,但還是有不
少信徒相信師父的為人。從網路流傳的影片,可以看到每回只要妙禪現身,台下就會有大
批身穿紫色制服的信徒,虔誠地呼喊:「感恩師父!讚嘆師父!」官方網站宣稱信徒超過
九萬人,讓外界訝異「紫衣神教」的威力,不少政治人物、媒體人,包括演藝圈藝人郭書
瑤、江淑娜、資深製作人柴智屏都是他的信徒,甚至還不乏醫師、律師、教授等高社經地
位的知識份子。
古有云:「子不語怪力亂神。」明明是接受正統科學教育,應該是最不迷信的人才對,為
何還有那麼多人甘願追隨妙禪,即使爭議再多,仍堅信不移?
祕傳普及化、客製化的教義
提供信徒按部就班的依歸
專研宗教心理學與社會學的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范綱華表示,因堅信宗教而走火入魔
的案例其實不少,2013年一名彰化靈修團體「日月明功」的信徒就因懷疑自己就讀高中三
年級的兒子染毒,而將其帶至靈修會所戒毒,沒想到18天後,這名高中生就被凌虐、活活
餓死。當時很多人不解,為何這位母親能眼睜睜看著孩子被反綁、毆打?為此,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丁仁傑研究員便曾針對台灣的新興宗教,進行深入研究和訪談,而這一切
都得從「供需」說起。
范綱華教授解釋,過去人類以農為本,對宗教的看法,多以和神明互惠交換為主,但隨著
社會結構轉變,中產階級占大多數,大家不再相信靠天吃飯,而是堅信唯有靠自己的努力
,才能成就自我。在人定勝天的觀念下,對教義的要求也較高,且多半朝能否從現實生活
中驗證,作為判斷是否入教的依歸。而所謂的新興宗教,正好滿足了這種「客製化」的需
求。
從內在信仰來看,不管是哪一種新興宗教,都傳承了一些既有的宗教教義,舉例來說,過
去曾有研究統計,全台素菜餐廳有超過六成,都是「清海無上師」的弟子所開,而其教義
就是傳承自「印度音流瑜伽」;至於妙禪的師父──妙天禪師所創立的「印心禪學會」,
則是結合了禪宗和道家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說,這些新興宗教大多是將民眾認可的「主流
宗教」或傳統民間信仰重新包裝,延伸出的新教派,只是他們提供了更精確的依歸。
「過去的宗教幾乎都有點『祕傳』的意味,也就是由某些接受過訓練的專業傳教士來進行
宣揚教義的工作,但這些教義往往很抽象,他們要你信佛、多念經,或是跟你說『信耶穌
者得永生』,不過,卻沒交代清楚怎樣才算『信』?」
新興宗教就不同了!范綱華教授提到,新興宗教的教義往往都有很明確的指令,告訴信徒
可以怎麼做、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可以實現一生成就,讓沒時間去閱讀佛經、深研教義的
信眾可以按部就班的依照課程,達到某種他們期望的功效,「這比一些空泛的談要信佛、
要信耶穌,更能讓他們接受,因為他們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加上這些新興宗教的教主多半是該教的創辦人,這種創始者的頭銜,讓教主可以跳脫過去
宗教限制的框架,有些甚至還會將一些科學概念融入教義,所以有時候看起來好像有理可
證。但不管他說什麼,都沒有人可以反駁,因為它既不是佛教、也不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自然也就沒有什麼佛經、聖經或是可蘭經可以佐證!
不過,教主也並非每個人都當得起!范綱華教授補充,通常這些教主都會有「魅力型人格
」,懂得利用自身魅力,讓追隨者臣服,但這並不是超能力,很多人都有這種吸引力和感
染力,尤其在政治人物身上特別常見,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領袖希特勒、以及曾
在台灣政壇紅極一時的前總統陳水扁、馬英九等人,都是魅力型人格的代表。
信徒集體哭,妙禪業力引爆了嗎?
NO!只是「群聚效應」造成
今年3月,上千名「佛教如來宗」信徒湧入台北市立大學天母校區詩欣館,為信徒心中的
「活佛」──妙禪師父舉辦慶生法會,活動進行到一半,不少信徒都在悠揚的樂聲中,忍
不住痛哭流涕。很多信徒因為克制不住這股想哭的衝動,而將其歸因於被師父的法力感動
、虔心懺悔。不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只不過是一種「群聚效應」。
范綱華教授指出,置身在團體時,會有較強的情緒感染力,比如一個人聽音樂很難有激動
的反應,但如果是置身演唱會的觀眾席,你就很難平靜下來,這也是為何到球場觀看球賽
時,就算是平時沒在關心體育比賽的人,也會忍不住跟著球迷大吼大叫,為球員加油!同
理,置身妙禪慶生法會的信徒也是一樣,被當下的氛圍、團體情緒給感染了,當很多人一
起哭,就忍不住跟著大家一起哭。
宗教內聚力
「選擇性偏誤」增強信仰
根據「佛教如來宗」出版的刊物──《禪行週報》第199期報導,在今年1月的法會上,長
庚醫院榮譽副院長宋永魁醫師以及林口長庚醫院資深護理師胡美連等人曾分享一段「師父
救渡」的故事。他們宣稱曾親眼見證妙禪救渡一名腦幹中風的病患,讓該名患者在短短2
天內,從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23天後即出院返家,復元速度之快,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
在「佛教如來宗」的官網上,也有不少信眾分享其他病例和自己的所見所聞,而所有文章
最後的總結都是靠妙禪治好的。對此,范綱華教授解釋,其實對新興宗教的信徒來說,他
們潛意識也知道自己的信仰在外人眼中可能難以理解或不符合世俗道德觀,所以三不五時
會「內部增強」,例如透過定期舉辦法會、課程來加強信念、讓信徒產生向心力。而當某
件事情剛好印證了他們的信仰時,也許只是湊巧,或是本來就會如此的事情,信徒都會將
其歸因於教主的功勞,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謂的「選擇性偏誤」。
一旦出現選擇性偏誤,就很容易用一些極端的例子,來解釋整個常歸化裡的現象,來取代
正確的分析。以上述宋永魁醫師見證的師父救渡中風患者為例,北榮神經內科醫師蔡清標
就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腦中風昏迷的患者,若在24小時內恢復,醫學上稱為「暫時
性腦缺血」,這是可能發生的,跟所謂的「神蹟」沾不上邊。
加強生命教育與倫理學訓練
入教前先了解,避免迷信
不可否認,對於某些深陷困擾、剛經歷無常的人來說,尋求宗教慰藉,或多或少可以緩解
心裡的不平衡,讓自己好過一些。在民主國家裡,宗教信仰更是個人自由,但迷信到會傷
害他人,就不是好現象,只是有些常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情形,在宗教加持下,通常都會被
美化,如何避免「信,但不迷信」?
范綱華教授說,由於現代人(包括高知識份子)信仰宗教,經常是透過親友介紹,未必事
先廣泛比較,所以容易一信就入迷,覺得該宗教是世間唯一真理,導致之後跟教外的道德
觀越離越遠。建議在學校教育體系中就應強調生命教育與倫理學訓練,從小培養對信仰和
生死學的正確觀念,避免長大入教後,道德觀出現嚴重落差。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goo.gl/aD32bZ
5.備註:
我還是覺得,可以將信仰對象放在人身上,真的是很不可思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