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utiehoneyzu (McHilo)》之銘言:
: 印度從1800年左右就被英國佔領
: 英國在印度投入很多建設
: 印度最大都市 孟買 有很多建設都跟倫敦ㄧ樣
: 那時侯整個東亞像日本 中國 韓國
: 根本還在中古時代
: 現在不一樣了 整個東亞完全把印度超車
: 連外商都寧願在香港 東京 上海 新加坡設亞洲分部
: 而不是在印度設 為什麼印度最早開發
: 現在那麼鳥呢?
以英國剝削論的史觀來看,
英國在印度做的建設是以榨取印度原物料及勞力為目的,
例如,印度有亞洲第一條鐵路(畢竟殖民母國是工業革命發源地),
但鐵路主要用於連接港口,以將棉布、香料等物資運到英國,
然後印度還得花一堆錢買英國加工後的工業產品
與旨在發展本國經濟而建設的鐵路比較,兩者路線規劃會完全不同
為榨取資源而設的鐵路通往港口,不在乎各城鎮鄉村間的互連
既然鐵路等各種硬體建設存在目的是將物資運離印度
印度資本就難以形成,等於很多時候建設都是從無到有
另外,英國是以統治方便為前提,希望收取更多的稅收、榨取更多的物資
所以保留了大地主、王公的特權,並沒有培植新興勢力對抗,
以現在觀點來看也沒有想要長治久安
這對當時其實不意外,在英荷東印度公司成立以前,其實不存在現代意義的跨國企業
英國本身也對統治一個不同文不同種又格外龐大的大陸毫無觀念也無前例可循
所以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算一步
我們現代認為的剝削,在那時候英國人眼中可能反而是恩賜:
我們是來帶給你們文明的,落後人種,所以應該聽我們的
某種意義上,英國留下的建設反而是種累贅
例如印度鐵路有很多種軌距,官方跟私人建設的規格不同
坐一趟長途火車可能要轉好幾次車,只為了軌距不同
但要砍掉重練,這麼大的國家,這麼長的鐵路,談何容易
印度本身也有很大的責任,
既得利益者與非既得利益者都維護不利創新的種姓跟地主、王公制
90年代以前拒絕開放也讓印度成長格外緩慢,被戲稱是印度式成長
另一方面,東亞已開發跟新興工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上其實也是特殊現象
絕大多數走出二戰的發展中國家,都沒有像東亞工業國一樣迅速成長
所以印度比不上東亞工業國也不算是多令人意外的現象
因為其他國家也比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