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講古講歷史好了,
明鄭時期:
清水有大肚王國的聚落,番社強盛度贏過豐原。
清水番社有跟鄭成功的軍隊對幹過。
清朝雍正年間:
清水大甲跟豐原兩地差不多開始開墾。
豐原有張達京跟潘墩仔開始開發,但清水大甲也有港口,繁榮度差不多。
清治末年:
因為鴉片戰爭,英軍想要拿下台中海線作為登陸點,
所以清廷認為大甲是台灣南北戰略要地,因此在大甲設下重兵防備。
清軍並且在台中大安港擊退英軍。
註:當年台灣的南北交通是海路比陸路盛行,所以台中海線才顯得重要。
日治時期:
大甲跟清水成為台灣中部的政經中心,
同一時期豐原因為大雪山林場跟東勢林場,也逐漸成為山線中心。
日本人闢建全島鐵路於1908年通車,先有山線,豐原因此崛起。
但是1917年因為當年火車爬坡能力不足,山線發生滯貨事件,日本政府決定興建海線。
1922年鐵路海線通車,一度取代山線成為主幹,清水因此昌盛。
但是過了幾年以後,火車科技進步後克服爬坡問題,山線又成為鐵路主幹。
清水在當年風光一時,清水大家族如楊家與蔡家(蔡依珊他家)足以與當時的霧峰林家
、板橋林家平起平坐。
這也是為何在清水可以看到一堆日本古蹟的因素。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因為高雄港在當時作為南向基地,負擔太多工作。
日本人遂提出「新高市」與「新高港」計畫,計畫把台中海線打造第二個高雄市。
但因為當年經費不足以及日本戰敗,此計畫胎死腹中。
但日本人的新高市計畫後來則成為了台中港與台中港特定區都市計畫。
到目前為止,清水人口比豐原多了一成。
民國50年代:
台中縣當年發生了縣治爭奪戰,清水跟豐原兩地爭奪台中縣政府的所在。
清水認為自己人口跟商業繁榮度勝過豐原,
但豐原當年因為戰後的林木業蓬勃發展,因此人口成長快速,遂拿下縣治地位。
民國60年代:
此後並且隨著台灣省將省會建在南投中興新村,舊台中市與大里霧峰崛起,
山線一帶成為中部的快速成長區。
儘管十大建設台中港開港,但台中港體質不佳,海線發展不如預期。
同時,台中港路(現在的臺灣大道)開闢,沙鹿鎮成為海線進出台中市區的門戶。
沙鹿鎮從此開始快速成長,逐漸取代大甲鎮與清水鎮成為海線中心。
豐原逐漸拉開與海線的差距,並且在民國65年升格為縣轄市。
這段期間豐原非常繁華,銀行與診所林立,居民富裕程度甚至超越舊台中市。
此時有「北中壢、中豐原、南新營」的稱號。
後來至今:
1.
暨南大學原本校址計畫是在豐原,但遭受當地居民阻饒,後改到埔里。
豐原因此錯失了一個大學。
2.
1996年德國拜耳(Bayer)打算到台中港投資設廠,但遭遇海線民眾強力反對,
加上當時台中縣長廖永來帶頭抗爭,拜耳因此取消投資。
海線也因此錯過一個重大投資案。
3.
後來台中縣市在合併升格後,對於豐原有兩大打擊。
第一個打擊是豐原的縣治地位被取消了。
第二個打擊是新的台中市政府西移到七期,七期位置剛好處在台中山海線中間,
加上台中中區沒落,所以台中的精華區離山線越來越遠,反而跟海線越來越近。
海線比起以前顯得沒那麼邊緣化。
未來:
林佳龍上任後,很明顯對於舊台中縣的關愛度(炒地皮)是:烏日>海線>豐原>屯區
黑龍對於烏日的關愛程度(炒地皮)自然不在話下,這是他打算遷都的地點。
至於海線,利多也不少。
先不講黑龍整天拿來說嘴的台中港三井outlet park,裡面的品牌數量是林口兩倍多。
海線很明顯是未來台中交通建設的熱區:
首先,清泉崗機場升格成台中國際機場,從清水或沙鹿到機場只要5分鐘。
第二,前瞻建設則是凹了一個很不合理的海線鐵路雙軌高架化。
海線鐵路雙軌是很有必要,可是做高架很明顯就在炒地皮了,這點很多學者罵過。
第三,捷運MRT則要到了台中藍線,從台中火車站一路拉到沙鹿火車站。
而且還順便加碼喊出藍線延伸到梧棲台中港,讓大家坐捷運逛outlet。
第四,黑龍還搞了一個雙港輕軌LRT,計畫把台中港跟台中機場串起來,
再拉到中科跟水湳。
這條路線基本是走清水的。
看吧,豐原除了一個鐵路高架化以外,其他什麼碗糕都沒有。
海線除了鐵路高架,還有一條捷運跟一條輕軌。
而且現在在做的國道四號延伸,只會讓豐原的交通地位變得更不重要。
大里太平也很不爽,作為縣區人口最多的地方,居然建設比海線還少。
但沒辦法,海線土地徵收價格便宜,推動建設比較容易。
產業的話,豐原更悲情,被定位成水岸花都(養老城市)XDDDD
清水則是在黃仲生時代規劃了一個面積跟七期差不多的商業重劃區,
遠雄建設跑來這邊搞了一個造鎮計畫,要蓋4000戶,聽說賣得還不錯。
而且連潤泰、勤美、太子這種大財團也跑來炒清水的地皮了。
上個月清水又規劃了一個產業專區,想學桃園玩亞洲矽谷。(還是在炒地皮)
未來雙港輕軌再經過這邊,清水地皮應該可以炒很久。
請叫林佳龍炒地皮市長~~ ☆,:*:‧\( ̄▽ ̄)/‧:*‧°☆*
結論:
反正出了台北市,都是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