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清水自許憨牛 一步一腳印發揚海牛文化
記者陳冠備/專題報導
彰化沿海擁有豐富的生態資產,其中「海牛犁蚵田」更是結合農漁業生態,發展成台灣唯一的特色文化,不過年輕人口外移嚴重,已成瀕臨消失的傳統文化。
外號「水哥」的魏清水,10多年前開始背起相機,騎著歐兜賣,到處拍、到處記錄、到處上網宣傳,吸引大批觀光人潮,國際觀光客達21國,成為宣傳彰化的利器。他自許是「憨牛」,一步一腳印發揚海牛文化,希望有一天能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魏清水是土生土長的芳苑鄉信義村人,13年前為照顧家人返鄉也接手蚵田工作,喜歡攝影的他,當時拿著NIKON 50D底片機拍下第一張海牛出海的照片時感到震驚,也覺得熟悉這塊文化的長輩越來越少,興起記錄並守護的決心。
魏清水指出,海牛文化是全台甚至是全球特有的耕牛文化,蚵農駕駛黃牛在潮間帶行走,在無導航設備下走到數公里遠的蚵田採蚵,有時遇到惡劣氣候,農、牛如何發揮渾然天成的默契,在險道中回岸,種田的稻農不吃牛,養蚵的蚵農也不吃牛,「他們把海牛當成寶」。
10萬張照片記錄傳統
魏清水表示,返鄉後為了討生活,曾做過水泥工、水電工,只能用上班前與下班時間拍照,10多年來已經騎壞2台機車,用過4台相機,記錄方式也從膠卷到現在的數位,超過10萬張照片,6年前國光石化爭議不斷,要經濟還是要文化引起對立,但也從那一刻起,他決定投入發揚海牛文化觀光。
魏清水說,發展海牛觀光對當地是既陌生又怕受傷害,初期根本沒人看好,只能單打獨鬥,不過海牛行程推出後,網路發酵很快,生意上門後也吸引更多人投入這塊產業,不過又開始有人閒言閒語,「甚至連NGO團體都覺得我們在破壞生態!」
「如果我不做,大家知道台灣有個海牛文化嗎?」水哥感慨,5年前海牛還有20隻,目前剩下11隻,原因是蚵農過世了、牛老了、蚵田少了,三大因素讓海牛文化加速瀕臨滅絕。他知道自己宣傳的力量不夠快,到南投找文學家潘樵畫海牛,還到水牛學校找年輕人訓練耕育海牛,更不斷寫計畫書給文化局,希望撥款輔導海牛文化,「處理這些我是門外漢,但一切就是為了讓芳苑鄉海牛文化,有利基點可以跟台灣各地耕牛文化一爭高下,這些過程我還是只能選擇單打獨鬥。」
盼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魏清水想起30年前,當時拿著傻瓜相機,記錄家鄉台17線拓寬工程時,被工程人員誤認為間諜,把辛苦拍攝的底片膠卷抽光,當時他無能為力,現在面對家鄉文化,他還是感到無能為力,不過記錄不再被無情抹煞,他相信這些資產總有一天會出現在海牛文化博物館,更希望能讓「海牛犁蚵田」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http://img.ltn.com.tw/2017/new/oct/12/images/bigPic/600_85.jpg
魏清水用10萬張照片,記錄農家與牛的互動過程。(魏清水提供)
http://img.ltn.com.tw/2017/new/oct/12/images/bigPic/600_86.jpg
魏清水小檔案
http://img.ltn.com.tw/2017/new/oct/12/images/bigPic/600_87.jpg
蚵農駕駛黃牛在潮間帶行走,在無導航設備下走到數公里遠的蚵田採蚵。(資料照,記者陳冠備攝)
http://news.ltn.com.tw/news/people/paper/1142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