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1021000374-260106
群體小、伴難尋 同性情變挫折更大
2017年10月21日 04:09 中國時報 陳祐誠、朱真楷、陳彥宇/台北報導
台大宿舍驚傳2男疑似感情糾紛,潑酸、砍人造成1死3傷。兩性專家指出,同性戀者伴侶
尋得不易,對感情經營更為投入,也因此遇到挫折時,情緒的反彈更大;但無論同性或是
異性戀者,都要學習人與人的關係修復,方能避免憾事。
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所長林燕卿分析,從人口比例來看,同性戀者占比低,不像
異性戀者群體龐大,當一段感情談不下去時,找到下一段感情的機會不如異性戀者高;因
此,當同志找到對象時,對兩人關係會更加珍惜,投入的感情也更為細緻。
不過,若發生「情感移動」時,感受到的憤恨與難過也會比較大,爆發出來的情緒變得不
容易控制。林燕卿說,伴侶分手就是一種決裂,懂得做好人與人的關係修復,才能避免類
似的憾事,無關異性戀或同性戀。
兩性專家吳娟瑜指出,父母們應注意孩子從小的情感教育,學習「安全型」的依戀關係,
避免成為焦慮、迴避或攻擊型。若伴侶有不同的選擇,要以帶著祝福的心情,感謝對方曾
經的陪伴,而不是因為誤會產生衝突,趕盡殺絕。
行政院長賴清德昨天語重心長地說,「我們要跟年輕朋友講,真正愛一個人要尊重對方追
求幸福的權利,占有常常會讓整個情況更糟」,盼在各個階段的教育中,老師應該要分享
這樣理念,避免類似問題再發生。
亞洲警察學會祕書長葉毓蘭對此則在臉書指出,同志之間的戀情,屬於不被祝福的禁忌,
雙方的領域感較異性戀更為強烈,一但情變往往衍生殺機,且多半是刀刀見骨的殺機。而
加害者也會因為被背叛,而自認為是被害人。
國民黨立委柯志恩也透過臉書感嘆說,「我們的教育是否出了什麼問題」?她認為,學校
教育應正視情緒教育與情感分享課程,否則再多課程改革,也阻止不了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