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ownshend (the WHO)》之銘言:
: 以前台大自費公費分數差不多
: 現在公費改成限走大科後
: 台大醫公費生入學分數變的跟中字輩醫科差不多
: 好奇入學分數差這麼多
: 公費生自費生在大學成績有差嗎?
: 是顯著的好 顯著的差
: 還是未達統計顯著呢
: 有台大醫科的可以分享一下嗎
其實這問題蠻逗趣的
先說我不是頂尖台大的,單純分享我的想法
我猜你對這問題自己的想法應該是“入學分數有顯著差異的狀況下,理當公費自費生的基本能力變有高低之分,以至於造成學習成效差別,體現出來的變是成績差異”
乍看之下很合理,不過上了大學後成績的評估不全都是考試成績,根據不同的科目會有不同的評分手段
人文醫學的成績計算可能是報告,考試佔比相同或是類似,出席率約10%,校外人文議題會議參與作為加分
基礎學科(物,化,生物等)則多半以考試為主,但當然出席率,小組報告也是有所影響
比較醫學特色的學科多半還是以考試為主,當然會有實驗成績,不過兩者是分開學科,而且實驗學科還是考試評分(以大體來說,分成大體解剖學跟實驗學,前者以考試筆試作為評分,後者多半以跑台看解剖構造或投影片寫解剖構造作為評分,不過還是筆試類型)
我們單純看這三種考試評分機制就好,進醫院實習的分數幾乎沒什麼參考價值,你問我為什麼的話,我是覺得醫院成績除了考試外,主治醫師對於見習生的評分變異性太大,可能相同表現的人根據不同vs拿到的成績也不同
大家可以看到,人文學科小組報告佔一定比例,也就是說如果組員有幾個很照的,通常該組成績就會不錯,同學間也不好意思桶人,所以常態來說授課老師也比較少讓組內個人分數差太多,頂多真的感覺很優秀的多加兩方上下
基礎醫學學科以考試為主,理當是最具有鑑別度的,但是醫學系考古傳承以及共筆系統做的很完善,常見即使你不去聽課,光看共筆(認真點或許共筆配合網路資料or中文指定參考書)配上考古題就能跟認真聽講讀書者分數差不多,還見過背考古背到分數比其他人高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家醫學系都有這樣的特色,不過我的幾個朋友都跟我說看共筆加考古就能維持前30%了,甚至單看考古就一半水準……
最後具有醫學特色的學科,如大體,組織學,病理,生理,微免等科別,需要進大體實驗室或是看玻片的其實跟自己的成績沒什麼太大關係,多看多問多熟,不是說你PR99進來就一定比PR80的人多會看,有得人就是很會找病變處,感覺上病理組織大體實驗還是蠻吃天份的
看完以上三種評分,應該不難發現其實分數高低看起來應該是跟原始進來的成績差異沒什麼相關性,不過當然,你可以打臉我這都是推論,沒有證據
確實,不過我也就分享個想法,如果真的像原po問有沒有顯著差異,那就去回溯性跑data吧,我相信sample一定夠,不過其中評分機制就很不客觀了,所以我覺得不論結果如何,都不能說明什麼,況且成績有差又如何,進醫院後見習實習學多少又是另一回事,也不是拿卷的就一定是個好醫生(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