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史宗瀚:中國非常接近「明斯基時刻」
2017-10-29 17:26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中國人行行長周小川在中共十九大召開期間警告,由於企業債
務處於相對高檔,家戶負債增加太快,中國必須防範「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
。但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副教授史宗瀚指出,中國已非常接近明斯基時刻,因中國非金
融體系債務占GDP比重遠高過一般認知的逾250%。
史宗瀚在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 發表的新
報告中指出,中國非金融體系債務占GDP比重高達328%。而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統計,
中國非金融體系總債務占GDP的比重已從2008年年底的141.4%,攀升為2016年年底的257%。
「明斯基時刻」意指長期的經濟繁榮中,資產價格上漲會導致投機貸款增加,而過多投機債
務會造成投資者的現金流吃緊,當被要求償還債務時,就必須賣掉投資物,連鎖的拋售將導
致價格下跌,最終造成資產價格的崩潰。
史宗瀚表示,如此龐大的債務負擔意味了中國支付的利息遠大於名目GDP增幅。截至今年6月
底,中國支付的利息總額超過名目GDP成長約8兆元人民幣(1.6兆美元)。他說:「中國整
體而言就像是龐氏騙局。」
目前,中國額外增加的利息負擔都被資本化為新貸款,導致中國的債務水準快速增加。史宗
瀚指出,這將是一個動態過程,未來幾年將促使中國債務成長,或直到債務泡沫破裂。
但什麼因素會造成中國債務泡沫破裂呢?史宗瀚表示,儘管中國的債務負擔龐大,未來5年
不可能出現由國內引發的危機,但引爆點可能是同步發生的資本外流和外國信貸突然撤離。
史宗瀚說,隨著中國債務水準持續攀升,有錢人擔憂中國未來的成長放緩,以及他們的資產
可能被用來紓困金融體系,傾向把資金帶離中國;當有錢人把錢搬走,會導致外匯存底減少
,引發人民幣貶值,進而推高通膨和利率,衝擊資產價格。
史宗瀚表示,在2013年以前,很多人都認為中國極不可能出現資本外流,但在2014年年中至
今年年初之間,中國外匯存底暴減約1兆美元。
但對中國而言,最大的風險可能是外國信貸突然撤離。多數分析師預估,中國的外債為4000
億美元。但史宗瀚指出,若加上香港的外債(畢竟,很多中國企業和銀行透過香港子公司大
舉借貸),中國外債超過1.9兆美元,且超過1兆美元是短期的跨銀行間借貸。
史宗瀚表示,當倫敦的銀行把錢拆借給香港的銀行,會假定這些錢將投資於貨幣能自由交易
的相對流動資產,但若香港的銀行把錢借給中國四大銀行,四大銀行又將錢轉借給資產流動
性很低的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當這些外債即將到期,中國監管機構可能不准中國企業將人民
幣轉換成美元。
史宗瀚指出,過去沒有人會質疑中國用外匯存底償還外債的能力,但隨著最近幾個月中國外
匯存底快速減少,外債又急速增加,中國可能不再擁有足夠的流動外匯存底來償還外債,尤
其是高達1.2兆美元的跨銀行間借貸大都是短期的。
若外國債權人發現他們向香港或中國國內企業的貸款出現危險警訊,或美國利率升高導致資
金流向新興市場的趨勢逆轉,中國和香港的銀行可能突然發現,他們無法展延對外國銀行的
龐大債務。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breakingnews/223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