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者張冠華:兩岸一家親是融合發展的指導原則
中評社北京11月5日報導,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日前在北京聯合大學主辦的一場涉台學術研討會上,結合十九大報告精神對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發表了他的看法。張冠華認為,融合發展是兩岸從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之間的路徑,“兩岸一家親”是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指導性原則。他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構建和完善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框架與機制。
張冠華表示,十九大報告的涉台部分延續性比較強,文字上有亮點,但同樣的文字出現在十九大報告中會賦予新的含義。他認為,十九大報告構成了下一步對台工作總體框架和路線圖,其中融合發展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融合發展實際上還是十九大報告中的一個重要思想。
他認為,把“融合發展”限定在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比較合適,提“文化融合”可能會引起歧義,因為兩岸本來就是同文同種,再提“融合”恐怕解讀為是融合外來的文化,而“政治融合”的概念恐怕更加複雜,包括和“一國兩制”如何對接等問題。
另外,張冠華指出,“融合發展”是四個字而不是“融合”兩個字。他說,經濟融合的概念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概念之間區別是非常大的。他認為,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包含很多新理念、新機制,也是針對兩岸關係中出現的新問題所提出的概念。他具體概括為四點:
第一,融合發展確定了從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過程的路徑。張冠華表示,我們推進和平統一進程,是在目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上推進的。過去我們講兩岸和平發展,更多是強調兩岸建立和平發展框架本身,或是強調和平發展主題本身,但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怎麼銜接、用什麼路徑銜接,這個問題在過去著力不多。
而他認為,現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理念,如“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實際上“融合發展”的概念可以把這些概念串起來,構成了兩岸關係從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的一條重要路徑。
第二,融合發展概念裡面含有一些新的理念和新的重要突破。首先是如何通過融合發展推進實現兩岸命運共同體。他認為,兩岸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很大範圍的概念,有歷史的、民族的、共同命運的,當然更重要的也有現實的、經濟的,在全球化的經濟下,兩岸命運與共有助於提高兩岸經濟競爭力。他說,融合發展在推進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現實利益方面是一個重要的著力點。
其次,“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的重要概念,要通過融合發展來落實、落地。第三,“融合發展”是四個字而不僅僅融合兩個字,“融合”更多是一個目標,但“發展”更多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要把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
張冠華認為,我們在推進兩岸和平統一的過程之中,應該把一些未來和平統一遇到的問題前置,提前探討其機制和肌理。他注意到,現在兩岸關係和經貿交往中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問題是政治因素,但還有一些問題是兩制下必然存在的,比如融合度不夠、體制和理念的限制等。他認為,相較於香港是回歸後重新實施,在兩岸關係上,我們如果現在開始提前做、提前探討這些問題,來規避 “一國兩制”未來在台灣實施後出現的問題,這也是很有意義的。?
第三,融合發展是針對當前兩岸經濟交流中的新問題。他指出,這些問題某種程度上在全球化過程中已經顯示出來了,比如動能轉換、動力不足、協調性發展、包容性發展和兩岸民眾獲得感等問題。
他認為,實際上,融合發展的概念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協同性發展、包容性發展等概念在對台領域的具體運用。他以動能轉換為例,台商投資轉移即將完成,如何注入新的動能?他認為,兩岸在現代服務業和新經濟合作都需要融合發展來解決問題,尤其在當前兩岸制度化面臨停擺的情況下,怎麼樣運用融合發展在理念、體制、開放機制上有所突破和創新,為現代服務業和新經濟合作提供大的環境。
他又以協調性發展的概念為例,既然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就牽涉到如何看待兩岸經濟競爭的問題。他指出,諸如對於台灣的優勢性產業,大陸也要發展、擠壓?這些問題在融合發展的概念下如何進行協調處理,是值得思考的。
此外,關於包容性發展,張冠華指出,我們講的是“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的“經濟融合發展”加“社會融合發展”,實際上這個概念也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新理念,那就是考慮經濟發展的同時一定要考慮社會效益,考慮社會發展的時候也要考慮經濟平台,這就是包容性發展,人民要從包容性發展有獲得感。他指出,我們的發展理念不能以市場利益為優先、純市場法則來考慮發展,更多考慮到我們的發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人民的獲得感與和平統一。
第四,關於融合發展的框架和理念。張冠華說,一是推動融合發展的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兩岸一家親”理念是融合發展的指導原則,兩岸是一家我們才能融合發展,能否堅持“九二共識”決定著融合發展的程度、原則和方向,融合發展是“兩岸一家親”的重要載體,如果沒有融合發展,“兩岸一家親”就難以具體落地。
二是“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要通過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進行落地。他表示,台灣經濟屬於中華民族經濟,那麼作為中華民族經濟主體的中國大陸如何看待與台港澳經濟的關係,包括如何看待台資,是否把他們是一種特殊的民族資本?如果在這方面有理念突破的話,下一步我們處理涉及台資等問題會有更大的主動性。
三是如何建立融合發展的機制。他指出,這包括很多層面,比如開放機制,在融合發展概念下,兩岸的經濟交往不單是簡單地只遵守市場法則或不同經濟體之間的概念,還要體現“兩岸一家人”的概念,所以這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區域經濟合作,我們可以有一些更大力度的合作,這裡面怎麼做需要進一步研究。
比如協調性發展機制,用兩岸產業融合發展來支撐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同時注重兩岸的經濟政策如何有配套的協調機制,如是否要優先發展那些社會效益好的產業;最後是在兩岸制度化合作中斷情況下,如何建立兩岸平台尤其是民間平台,部分地代替原有制度化功能,推進兩岸經濟向前發展。(李漢揚編)
http://www.cdnews.com.tw/docDetail.jsp?coluid=111&docid=104394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