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進台退 走路有風變甘拜下風
旺報 記者蔡浩祥/專題報導
時逢兩岸開放新聞交流30年,90年代第一批赴北京駐點採訪記者、《中國時報》總編輯王
綽中受訪坦言,以媒體人角度,兩岸開放交流30多年來,大陸迅速崛起最讓人印象深刻,
身為首善之都的北京從六朝古都,躋身為國際現代化城市;早年台灣人在大陸可謂「走路
有風」,隨著兩岸綜合實力消長,現在台灣人對大陸只有「甘拜下風」。
回憶30年前的兩岸,歷經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李登輝拋出「兩國論」、香港澳門回歸皆
處在第一線的王綽中表示,90年代初台灣人均所得高出大陸約20倍以上,各方面條件比大
陸都來得好,當時台灣人在大陸影響力很大,無論文化、出版、流行音樂到台商經營模式
,可謂無遠弗屆,差距明顯到讓大陸人一度非常羨慕,台灣人在大陸也「走路有風」,相
當有優越感。
不過,王綽中坦言,隨著大陸近20多年來的發展,已經從追上台灣到超越台灣,讓人始料
未及之餘,可見大陸崛起、各方面經驗吸收速度之快,讓人「甘拜下風」。
相較於國內各路線媒體,王綽中認為,跑兩岸新聞的媒體還是比較辛苦的一群,早年台媒
到大陸申請採訪,陸方都會做很多管控,如三限(限時、限地、限題)、最多申請1個月
,申請過程中,除須取得國台辦同意,還要香港中旅蓋章才能通過,交通上也得從香港轉
機,非常耗時。
千島湖事件 第一位到場台媒
90年代初,兩岸正逐步開放、摸索,處於不了解的狀況,台媒採訪條件、限制較多。王綽
中表示,諸多採訪經驗中,最有成就感還是1994年發生的「千島湖事件」,該案共有24名
台灣觀光客及8名船工、導遊遭劫殺,3月31日事件發生後,4月1日立刻從北京抵達案發現
場,成為第一位抵達現場的境外記者。
王綽中指出,「千島湖事件」新聞熱度長達一個半月,在當地台辦、旅遊公會協助、打聽
下,發現船上下艙處竟有彈孔,進行深入報導。而「千島湖事件」雖是件不幸的事,而由
兩岸當局的折衝,足見當時兩岸剛開放交流時間不長、互信不足、互動不夠,有待磨合。
三峽大壩案 台記者見證歷史
除突發事件,王綽中表示,兩岸媒體最重要的「新聞戰」,每年北京兩會都會有重大法案
通過,1992年的兩會通過「三峽案」(三峽大壩工程案),是他入行以來通過法案投票比
例最低的,當時包括棄權、反對及不投票的比例高達三分之一,也算見證三峽大壩建造的
歷史時刻。
歷經被大陸國安人員監聽、跟蹤,通訊不發達、新聞手稿必須傳真回台灣的年代,到如今
兩岸媒體往來便利,王綽中坦言,兩岸差距正明顯浮現,台灣人看大陸不能再持有意識形
態,更得認清現實,調整自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1119000604-2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