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66年前後,台灣本土文學運興起,
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王拓、等人從現實主義出發
開始挖掘台灣土地意識與文學的現實主義,
與其說是鄉土文學不如說是台灣現實主義文學運動
這非常重要,要說三遍
因為這是1949年之後,經歷228與白色恐怖之後
台灣社會與文藝菁英第一次的集結與大膽主張台灣意識
想想在血與子彈的鎮壓30年後,
台灣才呼吸到第一口的自由思想空氣
這時候主張現實主義的文學論述不管出版
還是論述與演講雨後春筍
對土地的現實感抬頭,衝擊大中國主義的情懷
有人就不爽了,余光中算是反對派的領袖之一
鄉土文學的標籤與其說是黃春明等一派作家自封
不如說是余光中等人的操作,鄉土含有諷刺的意味
意即難登大雅之堂的鄉間淺薄之作
余光中等努力避免王拓等人把這次的文學革命正名為台灣文學意識
余光中算是為擔任鎮壓者鞠躬盡瘁了
不斷在聯合報發表鄉土文學等於共產主義的反動文學的論點
企圖把王拓等的文學現實主義論點貼上工農兵反動主義的標籤
這為什麼?不是純粹為了文學主義的論戰
是想引國民黨派軍警鎮壓,那個年代一旦通匪叛亂的罪名成立
不想死就得流亡,余光中的政治操作遠大於文學立場的論述
他想用軍警鎮壓的方式結束這一局
當時風聲鶴唳,甚至在本土派文人聚會時都有訣別的氣氛
事實上國民黨整個軍警系統也動員準備鎮壓
後來怎麼採煞車的到現在還是個謎
因為突然間當時的黨報開始出線鄉土文學就是愛國文學
鄉土文學就是大中國文學的一個支流之類的論述
就是替這些本土文人解套的觀點,整個論戰突然就靜悄悄了
到底國民黨在最後鎮壓階段怎麼轉彎的,又有無兩邊私下對話
到現在還是謎題,有一說是蔣經國介入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