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amasakiayu (ayumi)》之銘言:
: 請問一下
: 為什麼漲電價就能根本的解決人類的欲望?
: 我前文已經舉過三國例子
: 結果都是電價大漲後
: 用電量也是逐年攀升
: 德國漲幅最大
: 但同時因為要非核家園的結果
: 造成一般先進國只需要15-30%的備用容量率
: 德國則蓋到130-140%的備用容量率
: 按照我們反核的說法
: 大多數的燃煤燃氣電廠在綠能滿載時
: 都是閒置在那邊沒事幹
: 由此,可以說明你所謂漲電價就能抑止人類的欲望
: 並不是完全正確
原討論太長,本replies只針對這一部分。
首先你這說法邏輯(或分析上)是不對的,你把多變量因素歸類成
單一因素並且把結果歸咎到單一因素。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講:
1. 理工宅的語言:
你有一個叫著「用電量」的函數F,F是「電價」a,「備用容量」b,
「用電習慣」c,「科技」d,其他e, f, g...以及時間的函數,
而每個a, b, c, ...也是時間的函數。
人家在說F對a的偏微分是負的。
而你說的是有三的案例的a對時間的微分是正的,剛好這三個案例
F對時間的全微分也是正的。因此F對a的偏微分是正的?
這在數學上是不成立的。
講白一點就是 還有其他因素 也造成用電量增加(例如改變了備用容量政策),
使得即使用電量應該隨著用電增加而減少,卻因為其他因素而增加。
這裡面還有人們用電習慣的改變,例如更多事情可以「用電」來進行
(例如「寫信」,「種菜」,「開車」),這些因素都會使得用電量增加。
只看前後期的用電量當然不能歸咎於「電價」這單一因素。
2. 經濟宅的語言:
供需法則不會錯(至少在這個議題上),價格上揚需求就會減少。
這完全是人的本性,當其他條件不變,東西變貴了當然就少買,
沒有變貴你還多買的道理,除非你是預期心理炒作,可是現在討論的
不是能源而是終端用戶的電。
那為何價格會上揚?供需曲線會隨著時間而位移。例如人民收入增加,
其他能源/體力使用替換成電源。
3. 臺灣的電價就是偏低,正確的做法是:
以市價賣電,並且把多出的收入直接回饋給臺灣人民,
這樣子整體臺灣人民並沒有吃虧,數學上是一樣的
(例如一度電一元賣出去,跟一度電二元賣出去並且把一元回饋給
臺灣人民,兩者對臺灣人民而言是一樣的)。然而對臺灣人民的
補貼分配和決定用電量卻很不一樣,前者用電大戶(也就是有錢人)
得利,後者大家平分多出的收入。前者相當於把電價轉嫁到稅收/舉債
裡,個別臺灣人民當然就不用白不用,後者大家都要養成有效率用電
習慣,即使是工業用電,促使更有效率的能源(現在臺灣就是缺這個,
你讓電價持續的便宜,透過稅收/舉債去補貼電價,卻妄想發展下一代能源?
沒有這個需求誰想發展下一代能源?)
4. 老實說,目前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只有一個人看到這個問題。
屬於全體臺灣人民的公共資源本來就不應該免費讓個別臺灣人民使用,
那是對其他絕大部分沒有使用該資源的臺灣人民的剝奪。更不要說
這扭曲了市場,阻礙下一代科技的發展(因為沒有需求)。